2023年深圳将如何保持高质量增长?


(资料图)

2月14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新增就业18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

6%的增长目标对于广东省最强极深圳来说,并不是易事。据深圳统计局数据,2022年GDP总量达32388亿元,同比增长3.3%,跑赢了全国大盘,并且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但距离2022年初定下的目标仍有距离。

有哪些新机遇

对于深圳来说,制造业当家底色不变。在此基础上,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又呈现出不少新的机遇。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深圳将实施产业质量提升、产业平台提效、产业项目提速、市场信心提振和营商环境提升“五大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全年完成工业投资超2000亿元、增长20%以上。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巩固提升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领先优势,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取得更大进展,抢抓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风口,积极培育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万亿元。同时,积极发展金融、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

“我们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在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尽展其能、成就梦想。”覃伟中称,深圳将积极培育引进战略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和实用型、工匠式人才,力争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38万人年。

在深化深港澳合作方面,报告提出,深圳将主动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推进“三大平台”建设全面提速、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携手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在科技创新方面,报告提出,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苦练“深圳原创”内功,勇攀“硬核科技”高峰。今年深圳将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重大创新平台产出更多引领性成果,争创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对标世界一流建设全新机制深圳医学科学院。实施165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开展20个重大科技专项、300个科技攻关项目。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报告提出,要提升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能级,打造天然气贸易枢纽城市,新能源汽车出口30万辆,联动工业生产端促进外贸稳增长,做大做强跨境电商。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4.0%。实际使用外资120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中抢占发展先机,在全球价值链中打响“深圳品牌”。

大湾区如何竞合发展

“制造业当家”一直是大湾区各市坚持的重点。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深圳市政协委员韩金龙在分组讨论中提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展还面临着规模总量不占优势、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推广应用程度不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比较慢等挑战,距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还有不小距离。

他建议,持续培育、强化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持续提高大湾区制造业的产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尽快建立并完善大湾区制造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同时着力支持制造业投融资、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广东省内,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个GDP万亿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超过六成,是全省经济的“领头羊”。2022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2388亿元,增长3.3%;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8839亿元,同比增长1%;佛山市地区生产总值12698.39亿元,增长2.1%;东莞地区生产总值11200.32亿元,同比增长0.6%。

1月12日,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

随着深圳市新年经济目标的确定,广东省21市的2023年GDP目标皆已出炉。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汕头、潮州、湛江、茂名、韶关、河源、梅州和清远等皆确定了6%的增长目标,而惠州、汕尾、云浮则将GDP增长目标定为7%,肇庆、汕头、揭阳、阳江则低于6%。

在新的目标之下,更需加强湾区内各市竞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还需要避免无序、内卷式的竞争局面。”广东省国研数治研究院执行院长熊义刚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大湾区内部的产业分工总体上维持着广深作为研发、专业服务、行政等中心总部,东莞、佛山、中山等地主要作为生产基地的局面。在高质量发展与经济下行压力下,广深也想留住一些高端制造工厂,莞佛等地也想做更高端的环节,所以内部竞争是难免的,近几年大湾区内部的招商引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熊义刚建议,广东省在大湾区建设的框架下,还需强化产业规划的统筹协调力度,要更多走出广东、面向全球招商引资。各市要在大湾区的相关规划框架下做好产业协同工作,深圳重点要通过制度改革挖掘产业空间的潜力,莞佛等地要重点优化营商环境,补齐社会、民生、文化等软环境的短板,向苏州等二线城市学习和竞争。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