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行至中场,人工智能生成类技术(AIGC)站上新一轮“风口”,成为银行从业者们近期热议的话题。
3月11日,距离3月16日百度开发的AI生成类聊天机器人“文心一言”正式“面世”仅剩不到一周,已有8家银行机构对外宣布加入到“文心一言”首批生态合作伙伴行列,热情“拥抱”AI新技术在银行领域的落地。
“人工智能在银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网商银行CTO高嵩告诉记者,“去年我参加了将近40多场同业科技线的交流会,很大一部分话题都跟人工智能相关。”
(资料图)
一位从事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咨询人士也表示,最近银行内部都在讨论这类AI生成类技术。此类AI技术的出现,打开了许多银行从业者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增加了银行业对智能化的紧迫感和焦虑感。
生成类技术打开银行业务新可能
今年2月以来,一款AI生成式聊天机器人模型的横空出世,引燃了人工智能的新一轮“风口”,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银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将目光投注其上。
在首批牵手百度“文心一言”的银行中,既有百信银行、新网银行、众邦银行等银行“新生代”,也有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全国性大行、股份行,同时苏州银行、江苏银行等头部地方城商行也在其中显现身影,此外还有全国省联社改革落地第一单的浙江联合农商银行。
“最近银行内部都在讨论(这类AI生成类技术)。”前述咨询人士表示,最直观地来看,这类聊天机器人的出现将对银行远程客户服务体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原来银行用的智能客服都比较传统,没有这种生成式的”。
某股份行总行金融科技研究院负责人对此进一步解释称,传统的银行智能客服是“在做判断选择题”,利用自然语言理解能力识别问题,然后选择需要给出的标准答案,而生成类的聊天机器人则是“在做作文题”,打破了传统对话机器人要穷举用户对话意图的运营模式,能够产生极其丰富的对话内容和应答范围,能够节省大量人工运营。
但这类技术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存在两个明显的限制,一是银行业本身极低容错率的特性,以及其受到的严监管,都使得新技术在该行业的落地必须经过严格的合规性审核;二是多位受访人都提及的研发成本问题,“智慧”的背后都离不开大量的训练和巨额的投入,“更新的技术,也更需要花钱,更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和时间积累”。
据国盛证券研报测算,一些大型语言模型一次的训练成本介于200万美元至1200万美元之间。因此,一位银行从业人士认为,银行自建这类语言模型并不现实。
“当前银行已经普遍应用了一些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包括智能客服、风控层面和应用层面,但整体应用场景还是比较受限。”前述咨询人士认为,“这一轮人工智能新技术的风潮到来后,尽管银行业仍可能因严格的合规监管步伐稍微滞后,但未来AI生成类技术相关的智能化应用路线肯定会加速。”
银行数字化的三次转型
“现在很多银行做数字化转型,其实既要做信息化、又要投入移动端,还要跟上开放银行的趋势去链接生态伙伴。”前述受访人士笑称,“这次生成类AI引发的热潮,又增加了大家对智能化加速的焦虑。”
业内普遍的观点来看,银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信息化”到“移动化”,再到现在的“开放化”、“智能化”,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深度与广度已今非昔比。
最早的“信息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彼时,银行网点分支机构规模逐渐扩张,ATM等信息化技术普遍应用,银行业务走向系统化、数据化,工作人员开始通过系统来完成业务流程操作。
2001年以来,智能手机迅速兴起推动了银行业务的“移动化”转型,银行服务以网页、手机银行等新形式展开。“在这一阶段,交互服务功能展现,很多客户沉淀在移动端,但服务的核心依然围绕网点展开,银行业务范围和商业模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表示。
第三次转型浪潮是从2015年开始的“开放化”、“智能化”,尤其在近两三年来,伴随着整个高级数据分析、大数据AI的发展,智能化的突破使得无论客户服务,还是客户经理展业与产品推荐、高效的经营决策的进行方面,都得到了更高的效率提升。
“目前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基本上是行至中场,头部银行的数字化基础已经打好,但大部分城农商行,还有一些尾部的股份制银行需要从多个方面一起追赶,压力非常大。”前述人士表示。
一方面,新冠疫情加速了银行业数字化金融服务的普及,数字化能力相对落后的银行也难以做好客户体验和推动业绩增长;另一方面,追赶的中小银行在数字化的强度、深度、广度方面都相对落后。
“尤其是大部分中小银行现在基本上大致都处于一个信息化并没有完全完成,且信息化短板还在补的阶段。”他认为,很多小银行甚至尚未完成流程信息化阶段的核心架构及数据治理工作。
中小银行要先解决生存问题
尽管不同银行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速度、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但对于是否必须推进数字化转型,一些中小银行仍旧举棋不定。
“有些中小银行至今还觉得在数字化这一块,自己可以跑得慢一些。”波士顿咨询(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BCG金融机构专项中国区负责人何大勇指出,但事实上,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规模效应正在加剧银行业的优胜劣汰,“中小银行如果不投入数字化转型,市场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弱”。
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小银行逃不过的生死存亡问题,可谓势在必行。
“中小银行推进数字化,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何大勇认为,“也就是先要挣一些快钱,把存量资源用好,至少保证活下去,保证存量的东西别丢了,守土有责,别把过去积累资产给荒废了。”
例如,当前许多大行都在积极拓展银政合作业务,而这一场景恰恰也是中小银行本身具有天然优势且非常核心的一块业务。
“中小银行很多脱胎于政府。很多本地民生场景、政府采购等等都交给当地城商行来做。”何大勇指出,“如果中小银行守不住,这块政府场景将来逐步会被大型银行侵吞。”
解决生存问题之后,中小银行还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考虑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在哪里,“中小银行八成左右的资产和存款都是对公的,所以对公信贷与存款、结算都是主战场,这些领域数字化做得好,就能抓住‘大钱’”;二是想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学会借助外力。
“‘自主可控’听起来很美好,但可能并不属于大部分中小银行。”何大勇建议,中小银行可以先“付费过桥”,借外部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力量,先把自己的数字化转型进度条加速完成,再发展自主创新。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