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末,合肥降水停歇,气温略降后将缓慢回升。雨后家门口草地中常出现一种形似木耳又像海带的植物,俗称地木耳。其不仅可以炒食,还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但专家提示,地木耳虽易得好找,但采摘需谨慎,部分人群不宜食用。
“春雨贵如油”,雨后草地中常出现一种形如木耳又似海带的植物,地木耳。别看它黏糊糊的,不太起眼,其实营养价值极高,在市场上可卖到10-14元每斤,价格甚至超过了猪肉。
地木耳学名叫普通念珠藻,别名地皮菜、地软、地踏菜、雨菌子等。普通念珠藻(下称“地木耳”)是一种固氮蓝藻,平时所见的是其原植体,它外由胶被包裹,内由藻丝弯曲、相互缠绕而成。
地木耳不受生长环境的拘束,耐寒耐干,多见于山丘和平原的岩石、砂石、砂土、草地、田埂以及近水堤岸上,即使是在南极-30℃以上,仍能生存。地木耳在雨后生长极快,在部分小区草地或公园绿化带中也常能生发。
地木耳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元素,经常食用有益于人体健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本草纲目》中对地木耳早有记载,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明目益气,补肾。合肥市滨湖医院营养科营养医师丁靓介绍,地木耳适宜头晕、疲倦乏力、眼花耳鸣,心悸症状的人群,中风、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或出现记忆力衰退、患有抑郁症的人群也可适量食用。“但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可食用,妇女产后、寒性痛经以及女子月经期间不宜食用地木耳。”
虽然地木耳雨后随处可见,但采食仍需谨慎。为了预防植物病虫害,相关部门会在公园和绿化带内喷洒农药,所以最好不要随意采摘食用这里生长的地木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要采摘不认识的野菜,以防误食。没有专家指导时,应尽量选择普遍食用和自己熟悉的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