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渔的背景下,长江鱼类资源快速上升,干流有望8年后实现鱼类资源量平衡。这是25日在2021年度长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伍和队员颁奖活动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专项”首席专家危起伟带来的好消息。
这一内容来自于日前发布的《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2017—2021)》论文,更新了长江鱼类资源的最新数据。这项调查由农业农村部统筹部署,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牵头,历时5年完成。“这是关于长江鱼类资源的第二次大型调查,可以为长江十年禁渔的效果评估提供一个基准数据。”危起伟介绍,上一次长江渔业调查是在40多年前,1973-1975年实施的长江六省一市水产资源调查。
长江干流刀鲚种群显著恢复
【资料图】
危起伟介绍,此次调查显示,禁捕后,长江江豚种群稳中有升,鱼类资源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一些多年不见的鱼,已经在多处出现。
针对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鱼类资源状况的剩余产量模型模拟结果显示,鱼类资源量将快速上升并在高位达到平衡,不过不同区域存在恢复速率的差异,两湖在3至5年内能基本达到资源量的平衡,干流大概需要8年左右能够达到资源量的平衡。
危起伟说,在禁渔后鱼类资源恢复进程中,短生命周期鱼类种群有望首先快速恢复。2020年的调查发现,随着2019年刀鲚专项捕捞许可证制度的取消,及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渔工作的推进,由长江口入江并进入鄱阳湖的江海洄游刀鲚种群,较之前显著恢复。后续监测发现长江江海洄游刀鲚上溯产卵群体正进一步恢复,除了成规模进入鄱阳湖进行产卵繁殖外,还有一小部分群体继续沿江上溯进入洞庭湖。
调查共采集到长江鱼类323种
调查结果显示,2017-2021年共采集到鱼类323种,其中历史有分布且本次采集到的鱼类308种,占长江水系历史分布鱼类总种数的69.5%,新采集到15种外来鱼类。从鱼类资源现存量来看,当前鱼类资源数量约为8.86亿尾,资源现存量为12.48万吨,仅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的27.3%、80年代的58.7%。
2017-2021年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鲤、鲫、鲢等为流域性优势鱼种。四大家鱼产卵规模较大的有葛洲坝下、胭收坝、红花套、白螺、汉口和汉口下6个江段。当前四大家鱼的年产卵总量仅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的3.9%、80年代的24.9%,早期资源量严重衰退。近年采取了生态调度、增殖放流等措施,四大家鱼的早期资源量有所恢复,但总体的资源量仍较低。
中华鲟5年未发现自然产卵
根据调查发布的数据及分析,长江流域的一、二级保护鱼类29种(类),本次调查共记录到15种,白鲟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灭绝,鯮和鲥已多年未见野生个体,长江鲟被IUCN 认定野外灭绝,中华鲟、胭脂鱼和松江鲈多年未见自然繁殖。
2017-2021年,在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区域共采集到中华鲟样本310尾,其中288尾为2017年在长江口采集到的幼体,其余22尾为在中游和下游采集到的放流个体。5年均未发现中华鲟的自然产卵活动。调查报告显示,中华鲟自然繁殖群体不但数量在下降,自然繁殖活动自2012年以来也时有时无,种群已岌岌可危。
在此期间,在长江上游、中游干流段及赤水河共记录到长江鲟603尾,判断均为人工放流个体。连续3年调查,均未观测到长江鲟自然繁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