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式公布规划全文,共计21个章节。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规划公布了完整的115项“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其中,涉及农林、畜禽、水产、农机领域的具体规划如下:
高效农机装备设计与理论:围绕作物柔性体和复杂农田环境带来的低可靠性作业问题,重点研究土壤-作物-机器系统互作机制,高效低损作业机构设计理论;探索作业信息快速感知、作业变量有效决策、作业指标精确监测、作业故障精准诊断方法;突破耐磨减阻及高密封性新材料技术,丘陵山区特殊地形适应性作业技术,为农业现代化作业装备提供有效科学支撑。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围绕复杂环境下智能无人系统自主控制、协同、安全等难题,重点研究个体、多体、群系统建模与多尺度调控等新机制,以及资源受限条件下信息获取、交互与共享,开放环境下态势感知、协同控制与动态博弈,系统本质安全、可信评估与快速自愈等新技术,为实现智能群系统自主协同与安全免疫奠定基础。
林草生物质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向我国农林剩余物规模化转化与利用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木质纤维碳水化合物复合体结构屏障高效降解与组分清洁分离策略,木质纤维组分分子定向重组与功能化机制,木质素高效分离,降解及构效关系基础,林木次生代谢产物的高效合成及分离,林木特异次生代谢物及林木纤维合成林源蛋白的生物反应器设计与功能评价,优质安全与功能型草产品加工调制的生物学基础,为农林剩余物高效利用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农作物重要遗传资源基因发掘及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基础:向种业自主创新的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重点研究重要农作物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与种质创新,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农作物起源、演化规律与人工驯化,农作物种质资源优良基因规模化发掘和高通量评价,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机理和基因调控网络解析,农作物品种分子设计和基因组编辑的理论与模型,为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以及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优异种质和重要基因。
农业动物重要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面向畜禽、水产育种效率提升等重大需求,重点研究高效精准育种为导向的组学大数据分析与基因组选择方法,动物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挖掘,动物生长、抗病、繁殖、品质等性状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动物表型组智能化、规模化检测新方法和新工具,动物肠道菌群-遗传互作及其对重要性状的调控机理,为畜禽、水产高效育种技术研发和优良品种培育及持续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农业动物重要疫病病原的生物学:面向重要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动物重要疫病的传播机制,流行规律与预警,动物重要疫病病原的结构与功能,动物重要疫病疫源的感染与致病机制,动物新发重要疫病病原的免疫生物学,动物再现重要疫病病原的遗传演化与变异机制,动物抗新发和再现疫病病原感染的免疫机理,为动物疫病的疫苗、诊断技术、药物设计以及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农作物有害生物成灾与演变机制及其控制基础:面向农产品供给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农田空间分布、生态变化及有害生物发生规律,有害生物在田间不同生境及作物间的传播流行与转移扩散规律,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有害生物暴发成灾机制及其控制基础,病虫识别、侵入寄主植物的机理及调控网络,农作物响应有害生物侵袭的机制和信号传递机理,为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
中国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规律:乡村及城乡协调的区域发展是中国未来巩固减贫成果、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需求,重点研究基于中国扶贫实践的反贫困理论,中国减贫战略的转型规律和治理机制,乡村经济与乡村治理模式变迁规律,乡村规划理论和建设评价关键技术,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规律,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机理,区域公共资源和服务的配置与协同优化,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及其影响机理等问题,为我国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