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用市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刚因为旗下32家公司商票逾期引发市场关注的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牧原股份15日又因信用评级调整再掀波澜。
事实上,对整个评级行业来说,今年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评级下调数量明显高于上调数量”成为业界普遍认同的情况。那么,今年评级整体情况反映出哪些问题?整个评级行业的趋势如何?接下去评级行业发展方向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就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和一些评级机构。业内人士认为,信用评级发挥着对信用风险的揭示和预警作用,今年评级下调显著多于上调的特征恰恰说明国内评级标准趋严,评级生态趋好。接下来,随着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我国评级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
信用评级的本质是风险揭示和预警
12月15日,中诚信国际决定维持牧原AA+的主体信用等级,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维持“19牧原01”“20牧原MTN001”“20牧原MTN002”和“牧原转债”AA+的债项信用等级。
对于调整原因,中诚信国际表示,主要基于2021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短期内价格反弹幅度有限;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出现经营亏损,盈利及获现能力弱化;近两年公司投资规模较大,债务持续上升;公司近期商票逾期事件等因素。
“由于周期下行,生猪养殖行业财务指标普遍恶化,评级被下调、被评级机构关注情况较为普遍。牧原此次评级展望下调主要原因同样是行业周期因素,评级未下调说明牧原股份财务基本面没有恶化。”牧原股份表示,目前公司经营情况正常,此次评级展望调整不会对公司的经营环境、偿债能力产生影响。
据记者了解,今年11月份,温氏股份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被惠誉评级下调至“BB”,中诚信国际对于新希望集团三季度亏损发出评级关注函;今年12月份,东方金诚将正邦科技公司主体信用评级由“AA+”下调至“AA”。
截至16日收盘,牧原股份股价为47.75元,当日跌幅为2.67%。此前温氏股份、正邦科技在评级下调后,次日股价也出现了3%以内的下跌。业内人士指出,从股价上能反映出市场资金对公司评级调整的看法。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信用评级在本质上表现为对信用风险的揭示和预警。从信用评级的作用来看,微观层面上,评级机构通过对受评主体信用评级分析,揭示信用风险,有助于为市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信用信息与重要参考。
缘何今年评级下调增多“背后”逻辑
事实上,记者采访的多家评级机构纷纷表示,2021年至今,整体上非银信用债主体评级调整出现了下调显著多于上调的特征——“上调趋于谨慎,下调更为频繁。”
中证鹏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13日,今年评级机构共对43家主体进行了上调,总上调次数亦为43次,每家主体上调次数均为1次。评级机构共对169家主体进行了下调,下调次数达311次,平均下调次数为1.8次/家。
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董事王婷分析认为,上调方面,受地区经济增长、外部支持加大等影响,优质城投成为上调主力;而民企依然是下调主力,主要为信用风险集中爆发的房地产、海航系交通运输、房地产风险外溢影响的建筑装饰行业。
崔磊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今年的评级标准趋严,且部分行业面临严监管的政策环境导致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大。
此前,永城煤电、华晨集团等大规模“高评级”违约事件出现,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市场信仰。业界普遍认为,造成这一怪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信用评级结果无法客观反映企业与债券真实风险。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汪惠青说,信用评级一直以来都是事前防范违约风险的重要机制,在债券市场中,信用评级机构充当着“看门人”的角色。然而,过去几年中,一些国内评级机构迫于业绩压力,存在过度迎合客户评级要求的现象,使得我国债券高信用评级占比虚高,弱化信用评级的作用。
于是,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要求评级机构提高评级质量,重塑健康的评级生态,更好服务于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大局。如8月,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从加强评级方法体系建设、加强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入手,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
“在市场层面,评级机构对债券市场融资主体进行信用风险画像,并及时进行信用风险预警,有助于维护债券市场稳健发展,亦能够对防范宏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起到积极作用。”崔磊说,信用评级是金融市场定价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评级机构科学准确发声有助于增强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提升国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有利于维护国内金融安全。
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是机遇也是挑战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3日,年内沪深交易所发行公司债3806只,发行规模32304.7亿元,发行数量同比增长10.2%。此外,中国国债正式纳入富时全球国债指数,将吸引更多被动型和主动型的配置资金流入债市。此前,监管方面已经提出,要加强评级方法体系建设,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在2022年底前搭建好科学合理、客观全面的评级方法体系。同时,我国还将稳妥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
业内人士指出,债券市场目前已然迎来了“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同频共振的大开放时代。对评级机构而言,将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国内评级机构不断调整优化评级技术与方法体系,提高信用评级预警能力。如东方金诚提出,从方法技术和评级行动两个层面,全链条保障评级质量的提升。方法和技术层面,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强化对评级政策和模型输出的评级结果的对比验证,并据此不断完善公司评级政策。
但是业内人士仍然指出,在当前国内评级行业监管实行备案制、债券市场取消强制评级的背景下,国外评级机构的加入,会使评级行业的竞争程度进一步提升。而国内评级机构在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公信力等方面较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仍然有较大差距,走出去参与国际评级市场面临的困难更大。
汪惠青认为,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下,评级行业发展逐步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成为一个业界公认的趋势。其中包括,将符合条件的境外信用评级机构“引进来”,提升国内评级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鼓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信用评级机构“走出去”,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实现国际化发展。需要评级机构不断自我提升,才能在市场中行稳走远。
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董事高慧珂认为,通过与国际评级机构加强在评级技术、理念、方法方面的沟通交流,完善自身评级技术体系建设,提升评级技术实力已逢其时。当然,市场的持续开放也将增强国内评级机构的危机意识,重新审视自身公信力的构建,促使国内评级机构积极走出去,融入国际市场,提升国际话语权。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