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召开“集采未中选原研药使用情况变化”新闻发布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注意到,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胡欣以本院数据为依据,说明集采不仅显著降低糖尿病、乙肝等疾病用药费用,也大幅提升药品可及性,实现仿制药对原研药品的替代。

同时,胡欣强调,根据真实诊疗环境下数据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乙肝、高血压、肿瘤等8个治疗领域的14个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上均无差异,为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提供重要循证医学证据。

未中选原研药采购量大幅减少

国家药品集采已开展3年多,未中选原研药的处境一直是外界关心的热点。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技术标准部主管柳雯馨在会上表示,未中选原研药采购量大幅减少,中选仿制药对未中选原研药“替代效应”明显。集采结果实施后一年,未中选原研药全国年总采购量较集采结果实施前一年平均下降46%。

其中,辛伐他汀口服常释剂降幅最大,达74.4%;其次是铝碳酸镁咀嚼片,降幅为60.3%;再次为缬沙坦口服常释剂型,降幅为55%;降幅最少的伊马替尼口服常释剂型,也达到了13.4%。

未中选仿制药采购量降幅更高,“质优价宜”的中选仿制药对未中选仿制药的“替代效应”也很明显。柳雯馨表示,未中选仿制药年总采购量降幅达80.8%,9种药品降幅都在70%以上,6种更在80%以上。其中,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降幅最大,达94.9%。

除此之外,中选仿制药采购量大幅上升;9种药品按通用名计采购量持续上涨,放量效应显著,过去用不起相应药品的群众用上了药品,医院更倾向于提供集采的药品;集采政策促进药品使用结构优化。

同通用名下,原研药、中选仿制药和未中选仿制药“三价齐降”,群众用药负担显著减轻。

柳雯馨总结,首先以通用名计,9种药品平均价格都显著降低,平均降幅达67.1%。其次是中选仿制药价格下降最显著。集采“以量换价”效果明显,9种中选仿制药价格平均降幅达82.4%。

同时,柳雯馨还表示,原研药和未中选仿制药价格随动下降。各地医保部门根据中选仿制药价格下降情况,纷纷联动下调相应非中选原研药价格,或锚定全国最低价,或锚定上海采购价格,引导非中选原研药价格下降。9种未中选仿制药平均降幅为17.4%。

药品集采后“专利悬崖”已出现

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介绍,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用药情况来看,处方药的市场结构一般是专利药在数量上占20%,金额占80%。但是我国集采前的情况是,国内出的仿制药,数量占80%,金额只占20%,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专利悬崖”。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制药行业的“专利悬崖”是指原研药品在专利保护届满时,仿制药会以更低价格进入并占领市场,导致原研药市场份额或利益大幅下降的现象。

蒋昌松紧接着表示,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带量采购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有效的一种药品采购模式。该模式重要的机理就是通过带量采购以量换价。从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来,药品单价最低有40%多的降幅,最高的也有90%多的降幅,明显出现了“专利悬崖”。

有医生代表认为,集采推动仿制药替代原研药,进一步稳定仿制药质量,降低常用药价格,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同时,允许多家企业中标,保障中标产品供给。此外,向医疗机构预付资金与结余留用等措施提高医疗机构参与集采的积极性。

而患者代表表示,药品集采结果实施前,患者及其家庭背负高额医疗费用负担,随着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推进,中选仿制药不但价格大幅下降,而且疗效也很稳定,服用后身体感觉和各项指标不亚于服用原研药,让患者能够放心服药、负担减轻。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