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乡村儿童受益于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健康成长,是践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日前,以“提升数字素养,守护乡村未来”为主题的乡村数字素养发展论坛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知名高校教授、乡村教育一线校长和外部公益组织成员等齐聚线上,聚焦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新范式,就乡村儿童在数字时代中的现实数字素养提升的需求展开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当日指出,数字化技术进步、互联网平台拓展为教育带来的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植入,而是一场重塑教育范式的革命性变化。他强调,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平台都是一种媒介,其价值绝不仅代表用数字化技术做传统教育,不代表单纯的技术植入,而是整个社会、整个教育业态的改变。在这样一个革命性的改变中,只有让乡村教育系统中的每个构成要素、每个人都成为受益者,实现整个系统的更新改变,才能最终让乡村儿童在新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健康成长。
他认为,在不断迭代的网络技术和社会化条件下,学生正在由过去的受教育者逐渐过度为主动选择者、尝试者,互联网的赋能赋权正在让乡村儿童在教育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主动权。因此,适应学生的主体选择意愿将是未来教育系统设计的全新出发点。同时,也正是基于这种主体地位的转变,场景性教学的设计、群组关系的连接、游戏方式的学习都是新技术时代的重塑教育范式着眼点和发力点。
乡村数字素养发展论坛举办高凯摄
来自河北省薄庄小学的薄国显校长在乡村教育领域耕耘23年。据他观察,互联网在最近十年对乡村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明显影响。
他指出,过去,孩子们学习知识了解信息都是通过学校老师、校图书馆的书籍,而在互联网深入进入到孩子们的生活后,孩子自己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得了远超以往的各类信息,这种主动选择的结果,既让孩子们获得了大量的外部世界资讯,但也带来了由于缺少正确引导和监护人有效监控导致的网络沉迷和无用甚至有害信息的伤害。同样,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老师、家长首先应是互联网技术进步的受益者、指导者,是影响孩子的全方位获得媒介保护的一个先决条件。
对于信息技术带来的学生主体性转变,湘土支教创始人王德超从另一个观察视角得出了同样结论。
在王德超对中国城乡儿童的观察中,城市孩子由于接触互联网非常早,加之学校和父母的主动引导和规范,城市孩子对互联网的应用除了娱乐外,还比较普遍的作为一种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但在乡村支教工作中,王德超看到的乡村学生则是更多把它当成娱乐工具,“集中在游戏、社交、短视频这些领域”,王德超说。
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许苗苗教授在一次调研中发现,父母外出打工造成隔代抚育、或父母与孩子相处中自身沉迷网络的表现,最终让乡村儿童成为网络媒体的长时间依赖者。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乡村儿童相对弱的识别能力和工具不足,都造成互联网对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无效甚至有害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现象,许苗苗提出数字媒介信息按需推送、依据儿童性格特点匹配项目、有效时间规划、发挥陪伴式情感教育四方面的建议,通过完善提升学生、学校、家长的整体性关系,从道德、情感、知识、能力等方面对乡村儿童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实现儿童数字媒介素养提升。
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潮之下,学生主体性身份的改变、学校家庭整体素养提升的现实需求,如何以学校为主体,从公益机构到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及其他社会主体,共同为乡村学生建设完善的数字素养教育环境,王德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一线公益机构是桥梁,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提供资源和课程研发,“只要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努力,就能让更多的乡村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从新技术中受益并获得健康、茁壮的成长。”
对此,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副总裁、党委书记兼UC总编辑周晓鹏当日表示,面对青少年如何更好的认知数字化、更好的掌握相关技能、更好的防范网络风险、以及如何缩减乡村和城市之间未来一代在数字化方面的差异的问题,提升人的素质是最关键所在,在乡村从脱贫走向乡村振兴,更需要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孩子们正是乡村未来建设的主力军。
据悉,基于这样的社会需求,松果公益在三年前启动了针对提升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该项目负责人李贤介绍,其团队已就此启动德松果数字素养课程,开发上网安全和网络应用课程,寄望通过闯关的游戏化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使用互联网工具拓展知识面。一方面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多优质的自主选择内容,另一方面不断正确引导孩子们的自主选择能力。从而让互联网应用走出狭窄的娱乐化,进而成为乡村孩子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有效工具。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