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近日登上微博热搜榜。
该条热搜背后是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日前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下称《办法》)。
该《办法》共五章52条,旨在完善反洗钱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能力,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其中,《办法》第十条规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据了解,该项规定此前就曾有过试点。央行自2020年7月1日起在河北省、当年10月1日起在浙江省和深圳市试点开展大额现金管理工作。河北个人存取款10万元以上,深圳个人存取款20万元以上,浙江个人存取款30万元以上要登记。试点期限为2年。
为何要对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
“从以往的一些案例来看,不少违法犯罪活动都是通过现金进行交易的。”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办法》出台主要是为防范洗钱与恐怖融资,维护社会、经济与金融体系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在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伴随着监管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部门、各机构的反洗钱工作中,使得反洗钱工作持续提质增效,不法洗钱分子的“小动作”在监管的“天眼”面前难以藏身,因此企图通过现金的存取手段逃离线上监测,从而达成不法目的,而对于现金存取登记来源或用途则从源头加上一道防火墙,在震慑不法分子的同时有利于在早期阶段识别和侦测洗钱等不法行为。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提出,从国际通行标准来看,对大额现金的存取、管理以及登记是整个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一个制度。由于电子支付的盛行,大额现金的需求正在逐步减少,对个人存取大额现金的来源或用途进行登记,可以有效地管理大额现金的使用需求。
该项规定会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何影响?
周茂华表示,实际上,个人存取现金超五万需登记等规定,对日常正常交易影响很有限,一方面,日常大额取现的客户占比很小;另一方面,即便是少数客户需要大额取现,只要是正常交易,一般就多填写一些信息,不会对正常交易构成影响。
黄大智同样认为,该规定对老百姓的影响非常有限。电子支付和电子银行的普及极大减少了大额现金的需求。另外,存取大额现金的登记流程也很便捷,所以基本上对老百姓的生活不会有影响。
苏筱芮进一步指出,这一规定能够从某种程度上防范资金骗局,例如此前有不法分子骗取老年人信任并诱导老年人从银行进行大额取现,加上“防火墙”以后将缓解此类骗局的发生。
对于《办法》出台的意义,央行等三部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指出,制定《办法》有利于顺应金融行业发展,提升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能力。近年来,随着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发生变化,金融行业反洗钱工作出现一些新挑战,为提升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能力,需要通过制定《办法》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加强反洗钱监管。
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制定《办法》有利于践行“风险为本”反洗钱理念,提升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水平。当前,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工作未充分体现“风险为本”理念,需要进一步强调基于风险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在防范利用金融体系从事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基础上,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制定《办法》有利于接轨反洗钱国际标准。反洗钱国际评估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明确对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