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会济南市近期对市属企业实施重组整合,43家一级企业在“做大、做活、做专”的思路下,分门别类重组整合为20户企业,涉及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元。

济南市国资委表示,整合重组瞄准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合理、国企散弱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主业同质化严重等老毛病,灵活解决资本布局、选人用人、薪酬激励和企业管理等问题,着力全方位激活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以问题眼光“对症下药”深化改革

这次重组,既是前期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的延续,也是济南区划调整后企业发展的需要。

2017年,济南市组建城投、城建、产发、轨交、金控、文旅六大集团,并吸纳全市28个市直部门所属的188家企业,实现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

济南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济南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国资国企不大不强不优、布局结构不合理、发展活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弱、投资融资渠道窄、历史遗留问题多等痛点难点问题。2019年原莱芜市并入济南市之后,原莱芜市属国企功能、主业与原济南市属国企高度重合,同质化竞争明显。

新老问题叠加,难以适应济南市国资国企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大整合”势在必行。为全方位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2020年,济南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系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及14个配套文件。

2021年10月,济南市召开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制定了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方案,系统性部署新一轮国企改革工作。这次会议明确提出,站在更高层次、用更大力度,深度推进企业改革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的领域集中,调优资产配置,做大企业规模,搞活企业机制,更好发挥国企主力军、先锋队作用,助力加快提升济南的省会城市首位度和发展能级。

以产业导向推动国资科学布局

市属国有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综合竞争力偏弱、核心骨干企业偏少、创新能力不强,是济南市属国有企业发展之痛。

济南市采取横向重组、纵向联合、合并同类项等方式,把资产规模小、营利能力差、业务少的企业,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调整优化到相应企业集团,将43户市属一级企业压减至20户,把企业规模做大,把企业资产做实。

立足于聚集资源、做强企业和产业,济南市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集中,做到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济南市整合建筑类企业组建建工集团,打造资质齐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综合大型建筑集团;整合生物医药等健康产业资源,组建健康集团,打造济南大健康产业品牌。

同时,为确保新组建的国有企业轻装上阵,济南市组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集团,专门承接各企业移交的不良资产,既做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又让市属国有企业轻装上阵,灵活参与市场竞争。

据了解,改革后的20户济南市属国有企业中,竞争类企业13户,功能类5户,公益类2户。企业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此举将市属企业进一步推向市场,努力把企业打造成资本布局最灵活、选人用人最灵活、薪酬激励最灵活和干部管理最灵活“四个最灵活”的市场主体,有效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动力。

以市场思维放权企业灵活运营

在国有资本优化布局的基础上,济南市着力通过用人机制和国资监管机制的改革创新,以市场思维充分放权,着力激发市属企业发展活力。

用人机制方面,济南市按照“管精、管少、管活”的原则,在党委“管班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济南市委只任命和管理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专职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企业经理层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由企业党委、董事会根据市场规则实行契约化管理,企业拥有选人用人自主权,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化、竞争性选人用人方式,选优配强企业经营班子。

目前,济南市属企业各子公司已基本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市属企业已建立公开招聘、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齐鲁银行、济南二机床集团等企业配套实施刚性约束的绩效评价体系,累计400余名基层管理人员走上领导岗位,200余名管理人员不再担任中层领导职务,形成了各类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常态化机制。

在监管机制上,济南市以清单化管理为抓手,推动日常管理更加灵活。在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中,济南市国资委探索以清单化管理厘清权责边界,结合不同类型企业特点进行分类授权放权,在全面完成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工作基础上,事前明确负面清单,按照“法无禁止尽可为”原则,放权于企业。

通过制度化创新,济南市对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出国审批、公务招待、业务支出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既规范了企业日常活动管理,又简化、下放了审批流程和权限,为企业规范、科学、高效运营提供了依据。

聚指成拳凝动力,优化环境促活力。济南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济南市着力通过改革,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运营质量和效益。2021年6月,齐鲁银行正式挂牌上市。目前,济南市属国有企业的上市和三板挂牌工作正在大力推进,力争通过尽快培养一批上市企业,带动市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