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初美联储明确表示将在“不久后”加息,全球新兴经济体都在观望美联储这一举措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而乌克兰与俄罗斯紧张局势,更是给全球经济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显而易见,中国的发展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他以去年刚出版的新书《见解:洞察中国经济的变局与未来》为基础,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和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进行了展望,并对房地产调控、地方财政困境及投资机会等发表见解。

最大“灰犀牛”

来自美联储和地产

证券时报记者:2021年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撑在出口,消费与投资增长均较为乏力,这一情况在2022年是否会发生变化?

丁安华:2022年,中国出口高景气似乎难以持续,而投资和消费增长仍将较为乏力,面临“需求收缩”的压力。首先,随着海外供给缺口收窄和经济修复重心倾向服务业,外需料将回落,结构也将面临转变,对我国出口支撑趋弱。其次,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韧性或将减弱,虽然逆周期调节下基建投资有望在上半年明显提升,但投资增长整体仍将承压。最后,消费受到收入增长限制、零星疫情和“双减”政策的制约,大概率延续弱势复苏。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经济最大的“灰犀牛”可能来自哪里?

丁安华:“灰犀牛”主要来自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一方面,高通胀驱动下,美联储货币政策加速转向,对我国货币政策“稳增长”产生一定掣肘;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大型房企信用风险的缓释仍然有待观察。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美国当前的通胀情况?美联储政策变化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丁安华:目前看来,新冠病毒对美国经济活动的影响正进一步弱化,随着宏观刺激政策逐渐退出,美国供需缺口有望收敛,通胀压力将相应缓和,但仍需警惕通胀预期脱锚的尾部风险。

美联储货币政策加速收紧,将进一步压缩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和时间窗口。经济增长“三重压力”之下,我国货币政策希望“以我为主”,但仍将面临“三元悖论”的约束。央行可能会把握一季度美联储尚未行动的窗口期,独立地采取降准降息的宽松操作。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相应将更具弹性,波动也会加大。

全年GDP增速达5.2%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房地产行业未来的信贷政策走向?2022年经济“稳增长”的要求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将如何平衡?

丁安华:房地产行业未来的信贷政策,将继续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相机抉择”,适当放松调控政策力度,以实质性缓解当前房企所面临的流动性困局。

未来,政策将从激发居民住房需求潜力、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两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在居民端,部分地区房贷利率和公积金贷款额度已出现松动;在房企端,预售资金监管、纳入集中度监管的贷款类别也已出现调整。

根据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2022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将进一步倾向“稳增长”,操作目标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综合考量,我们认为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可能设定为“5%以上”。据我们测算,若房地产投资仍能维持小幅正增长,全年GDP增速可达5.2%。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2022年地方债风险及地方金融风险?

丁安华:今年经济下行将导致税基收窄,土地出让收入放缓将拖累地方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支紧平衡加剧,地方金融风险相应将有所上升。从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规模来看,2022年为2.76万亿元,较去年增加0.59万亿元,2023年将达3.63万亿元的峰值,整体偿债压力逐年加大。

在此背景下,控制地方金融风险仍将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一方面,今年目标赤字率或将回归3%的常态化积极水平,政府新增债务限额或将稳定在3.5万亿左右;另一方面,今年仍将强调财政纪律,在“稳增长”的同时,兼顾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求“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紧盯三个方向投资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市场风格一直体现为板块轮动和结构性行情,您觉得今年的市场风格是否会发生变化,投资机会如何把握?

丁安华:短期看,市场风格可能会更倾向于低估值稳增长板块,稳增长板块包括基建地产链和与之相关的金融板块。

中长期看,高景气的成长风格将更加突出,消费位居其次。影响股市风格的核心因素是板块间的相对景气度。回顾历史,绝大多数年份的超额收益会在当年景气度高的板块中产生。中国经济由高增速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任务,中长期产业政策支持的方向依然在高端制造、战略科技、数字经济和消费升级方向。

投资机会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政策业绩双击的方向,新基建和数字经济领域的计算机、通信等成长板块;二是低估值稳增长板块,基建地产链的建筑建材、家电家居、金融地产等行业;三是高景气赛道,持续高景气的高端制造和战略科技行业,如电子、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等行业。

除此之外,食品饮料等基金重仓赛道,如果估值调整合理可长期关注;农林牧渔中受益于今年中后期猪周期好转的子行业也可阶段性关注;疫情若好转,机场、餐饮旅游、休闲服务和商贸零售等可选消费行业也可能迎来估值修复的机会。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