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聚集了190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175家总部企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113.6万亿元,占全国的34%。特殊的区位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金融借款与信用卡两类纠纷数量居高不下,疫情影响下,两类案件更呈激增态势,并陷入法院案件量压力大、调解率低、缺席判决率高、案件周期长、执行到位率低、欠款人被执行后还款能力更为恶化、银行债权难以实现等多重僵局。
为打破僵局,北京西城法院深入研判债务僵局成因,依托北京市高院打造的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推出“金融纠纷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将出现逾期、符合起诉条件、尚未正式起诉的纠纷纳入金融纠纷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范围,通过“提前介入、全程监督、预先审查”一体化联动,强化行业调解、人民调解和司法确认两个程序紧密对接,提高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效力和权威性,推出“金融纠纷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实现金融纠纷一站式在线化解。自2020年7月以来,在诉前化解纠纷9000余件,形成司法确认4737件,诉前撤回起诉材料4305件。帮助9000余名群众挽回信用,帮助金融机构成功回款数亿元,为各方节省诉讼费用千万余元,并实现了辖区内金融案件的逐年下降。具体而言:
一是凝聚五大共识,营造诉源治理良性生态。通过法院公开日、召开主题宣讲会、提出司法建议等方式,在辖区金融领域多方呼吁,凝聚出五大共识,其一,共同助力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其二、共同深化诉源治理与诉前调解;其三、共同提升金融纠纷化解效率与质量;其四、共同维护好金融消费者权益;其五、共同预警防范金融风险。
二是推进裁判标准化建设,发挥示范案件的引导、规范、预防与教育功能。建立示范判决库与裁判文书说理库,将典型判例发送金融机构,并向欠款人出示,为金融机构就地、自行解纷提供基础与范本,为纠纷双方解纷奠定共识,努力实现“审理一件、化解一批、预防一类”。针对辖区内成诉量较大的金融机构,总结在审判过程中发现的其在法律与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司法建议形式帮助金融机构改善服务,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减少诉讼隐患。
三是孵化培育金融调解力量,孕育金融调解氛围。在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的组织与协调下,与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北京市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北京秉正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中心等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金融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加强对调解人员的指导与培训,充分发挥行业调解在高效化解金融纠纷中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从服务实体、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寻找各方利益平衡点,给出可行的还款方案,实现批量纠纷的分层化解。目前,辖区内已有十二家金融机构选择通过该机制化解纠纷。
四是“一站式确认”保障纠纷一次化解,全方位调解路径实现高效便民。引导双方在签订调解协议后,当即在同一场所提出司法确认申请,由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并出具民事裁定书,给予双方以法律强制力保障。当事人只需跑一趟,即可形成调解协议并获得生效裁判文书。同时,通过人脸、短信身份双识别、网络签约区块链存证等信息手段,开拓性地推出跨越时空网络签约,进而实现为群众提供视频调解、异时异地网络签约、线下一站式巡回调解等多种调解方式,向创新要成效、向信息化要效率,极大便民、利民。
该机制从构建金融纠纷诉源治理良性生态入手,全面整合监管部门、调解组织、金融机构解纷力量,充分调动涉诉群众调解积极性,营造金融解纷产业。既大幅提升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追偿效率与比例,改善金融行业营商环节,更降低了欠款人的还款压力,帮助涉诉群众重新纳入生活工作正轨,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充分发挥了多元化解的机制优势,减少了疫情期间的诉讼案件的数量,圆满完成了诉源治理工作的各项要求,探索出一条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新路径,形成了金融案件诉源治理、诉调对接、一站式解纷新模式。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