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新晋万亿GDP之城,“世界工厂”东莞正遭遇着“成长的烦恼”:与国内其他万亿GDP城市相比,东莞陆地面积仅2460平方公里,不仅土地面积排名靠后,且已开发土地的利用,呈现零碎化、低效化的局面。
一组数据显示,东莞全市约423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零散分布于超过2万个地块,面积小于75亩的地块占比超90%。其中,村级工业园占全市工业用地面积的70%,70%的村级工业园在300亩以下,60%的镇拿不出500亩以上的土地承载新增的产业项目。
(相关资料图)
土地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要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引大企业项目进驻,连片产业空间是首要的保障。对于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而言,尤为如此。
东莞显然也意识到了连片产业空间整备的重要性。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土地空间连片拓展工程,打破常规整合连片土地,以拓出的大空间承接大项目、拓出的新空间培育新动能。
推进大片区综合性整体开发
目前,东莞市的土地开发强度近50%,已逼近临界线,后备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可供集中连片开发的地块比较匮乏,难以承载大型优质项目落地。
因此,东莞首先以连片更新“头雁计划”为突破口,推进大片区综合性整体开发,同时以新型产业社区模式统筹规划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促进镇村工业园改造提质增效。
开车从东莞水乡大道驶入望沙路,洪梅河西片区原本破旧且荒废的厂房被夷为平地,多个地块已完成土地平整。
“河西片区是东莞水乡功能区首批连片‘工改工’试点项目,改造前土地权属复杂,多为纺织漂染、化工、加工制造等低端产业,厂房老旧,产业效益低,经济贡献率低。”河西单元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曾经的河西片区是洪梅镇最繁华的工业片区,但连片空间不足、存量空间低效破碎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大掣肘。
河西片区完成升级后,便捷的交通将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广深企业可以得到扩容增质、转型升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河西高端产业的招商引资带来极大优势。
上述负责人介绍,河西片区近3500亩将整体统筹改造,其中“工改工”面积占70%,实现接近2000亩工业用地整体盘活、连片开发。截至目前,河西片区“工改工”签约率已超过90%,改造成效显著。
在水乡功能区,河西片区连片开发更新并非孤例。东莞西站洪梅单元、道滘九曲单元、麻涌站单元……一个又一个土地单元连片开发工作加快推进,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提供空间要素支撑。
这一点也在水乡的固定投资增长数据上得到体现。从水乡功能区整体数据来看,固定投资的数据一直都颇为亮眼。据统计,水乡功能区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6.92亿元,同比增长29.2%,增速高于东莞市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增速在六大片区排名第一,两年平均增长达到25.7%。
产业园区业内人士分析,此前,东莞市“工改工”以小规模、零散化的小项目为主,缺乏大连片、上规模、高质量的片区级项目。目前,东莞持续推进连片更新“头雁计划”,引领由单宗旧厂改造转向大片区综合改造,连片产业空间持续释放,在未来更多优质项目将不断进驻。
以标准化产业空间引“龙头”
今年,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空间资源紧缺特别是连片空间不足是东莞当前发展最大的制约,要求把拓空间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前途命运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实。这充分诠释了东莞为产业发展拓空间的决心。
在连片“工改工”的基础上,东莞今年在土地整备上继续向纵深推进。今年5月,被称为“拓空间”2.0版的《东莞市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出台,掀起一轮新的产业空间大作战。
东莞提出,在全市划定10个标准化产业片区,致力加速打造一批成片连片、具有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的产业空间。其中,近期重点实施的“4+2”片区面积超过3万亩,今年内将整备3000亩以上连片产业用地。
这些标准化产业空间将与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双轮驱动,激活发展新引擎。
最新被划定为全市10个标准化产业片区之一的东深公路片区,总面积约1400亩,其中存量建设用地(历史已建厂房)约400亩,统筹地块涉及桥头镇田新社区、岭头社区,目前主要用于农作物种植、花木场等农业经营。
东莞桥头镇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到60.9%,超过全市平均开发强度。但工业厂房的平均容积率只有0.8,用地效率低下。空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桥头镇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缺少连片产业空间去承接大项目。
“东深公路片区作为桥头镇首个市级战略投放地区,是桥头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平台,也是桥头镇未来的‘科技创新核’。”桥头镇委委员罗东明表示,东深公路片区有望释放1400多亩的发展新空间,通过优质的资源空间保障,大力引“龙头”聚“链主”,以产业链为黏合媒介,促进集群发展,形成连片成带、高效配套的产业链格局。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这些标准化产业片区将构建市级统筹规划与招商、片区平衡、产业与空间融合、补偿与程序统一等一系列创新土地整备模式,打造空间优质连片、产业全链引育、项目全程监管、要素全面管控的标准化产业片区。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划的标准化产业片区一开始就将空间与产业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在产业规划中结合生产工艺要求,明确产业对场地、用地、布局、配套的要求,以及配套功能和配置比例等,落实到空间管控方案中,通过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融合,实现产业规划从“定行业”转为“定行业+定空间”。
在区域竞合中掌握主动
在迈入万亿GDP俱乐部后,东莞要培育新动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新增的空间资源与存量的空间资源相结合,这是破解当前发展矛盾的关键一招。
众所周知,东莞近年来的招商引资项目,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毗邻的深圳。承接深圳的产业外溢,同样是东莞未来几年企业项目的主要来源。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纵深推进,东莞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周边城市的挑战。
随着珠江口东西两岸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对于深圳的产业项目,分流到珠三角其他城市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在区域竞合中,东莞要更好承接深圳的产业外溢,必须要有充足的连片产业空间保障。
东莞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竞争格局,土地整备也是在适应新的招商需求。从东莞的思路来看,通过土地整备,东莞希望拿出一批成熟连片产业用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商引资。
面向新经济,寻找新增量,是当下大湾区各城市的核心发展命题。东莞也不例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重构格局,争取在智能移动终端及穿戴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率先形成集聚生态,力争三年内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000亿元。
如果说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东莞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的总抓手,那么连片产业单元整备就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分析称,从土地这一最重要的要素出发,为先进制造业提供连片充足、高品质低成本的产业空间,以此招引更多优质大项目,这是东莞破解发展矛盾的路径。
围绕产业拓空间,东莞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供应产业用地超2.7万亩,有力支撑领军企业、产业链落地。其中,2020年启动“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全市“工改工”已拆除、整备16811亩。
专家表示,对于东莞的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高质量发展平台,连片土地整备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前沿科研平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兴产业集群孕育成长,破解产业空间局限的“路线图”愈发清晰,这将成为东莞未来参与区域竞合的一大底气。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