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首席财经评论员李冬明
汇率市场多空交锋,人民币死守“7”整数关口。离岸市场9月7日贬值到6.9972后,美元回落人民币反弹,最恐慌的时刻已经过去。
8月金融数据也释放出积极信号。8月社融同比少增5593亿元,主要受债券融资拖累,其中政府债同比少增6693亿元、企业债同比少增3501亿元,贡献最大的主要是非标融资(同比多增5826亿元)、人民币贷款(587亿元)。整体看,金融机构“票据冲量”行为明显弱化,来自扩大生产、投资的真实融资需求较多,资金空转现象得到缓解。
从结构看,8月信贷同比小幅多增300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规模的比重近60%,创下了今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中长期贷款变化体现着企业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此外,企业短贷、企业中长贷、居民短贷分别同比多增1028亿元、2138亿元、426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虽然仍是同比少增,但同比少增幅度较上月有所收窄,且环比有所改善。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是用来买房买车。老百姓买大件的信心开始恢复,这说明可选消费对经济发挥着托底作用。
从看电影这个微观视角,也可以观察到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今年中秋档总票房达3.5亿元,日均票房1.2亿元,创了2014年以来中秋档票房的新低,上个低点是1.8亿元。但是,如果把中秋假期和端午、“五一”联系起来看,票房实际上是在改善的。中秋档电影日均票房同比跌幅40%,端午档和“五一”档电影日均票房分别同比下滑67%和81%。
汇市、楼市、车市、票房,都在释放积极信号,对经济复苏应该有信心。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文章来源:青岛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