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起刚刚发生的事,认不得身边最亲近的人,不被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

作为认知症最常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迹象往往是近期记忆丢失,疾病不仅会逐步侵蚀患者的记忆能力,还会损害患者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和自理能力,给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资料图片)

2022年9月21日是第29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在全球,每3秒钟就有一位老人“被时间困住”,身陷认知的泥潭。目前,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仍持续增加,阿尔茨海默病死亡占城市居民总死亡原因的第五位,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在此背景下,认知障碍症人群的数量也会不断攀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王刚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认知会逐渐退化,这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但是另一种病理的现象是在短时间内记忆力下降得非常明显,特别跟同年龄的老人相比,开始是记忆力下降,往后还可能出现日常生活的能力减退,晚期出现抑郁、焦虑、躁狂、淡漠等精神症状。

“如果家中老人在半年内有明显的上述症状,要引起足够警惕,应该及时去相关医疗机构寻求规范诊治。此外,为了实现认知障碍症的早诊早治,应加强防治知识宣教,建立健全认知障碍防治服务网络,开展筛查评估,建立健全患者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区管理和医院管理相结合的预防干预模式。”王刚说。

实现早防早治

根据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983万人,数量居全球之首,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此外,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也呈现递增趋势。据全球流行病学统计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统计推测,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每5年增加1倍,预计到2030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达到3000万。

但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很多人对其认知不足,甚至认为这只是人衰老后的正常现象。

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助理教授、全球健康理学硕士专业主任吴晨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鉴别诊断较难,但也有迹可循,包括一些常发性认知功能衰退,推理能力下降,但这些都需要家人及时发现。一旦出现上述变化,建议去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进行早期筛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付剑亮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如果认为记忆力下降、生活功能减退是正常老年人的自然现象,会使患者错过黄金治疗时间。“阿尔茨海默治疗无法实现根本逆转,所以诊治重在早期干预、治疗。整个社会所有家庭都需要加强对老人的关注,只要发现有一些刚刚记忆力下降的蛛丝马迹,应尽早到医院进行专业筛查,不可听信偏方,否则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不少临床专家也多次表示,大众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错误认知,会使疾病本身危害及次生危害比我们所认为的严重得多。例如错过早期诊断治疗会造成患者身体功能衰竭;丧失生活能力,认知能力,不知冷暖饥饱,没有任何判断能力;此外,在阿尔茨海默病发展到晚期,可能出现极度衰竭,导致感染死亡的情况。

正因如此,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80%,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

“双80%”目标的提出是为了使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能够被早期诊断,并进行危险因素的干预,针对病因进行标准治疗。尽早诊治会改变患者未来的生存状态,避免疾病所带来的功能残疾。然而,相对于庞大的患者人群,早期就诊率依旧非常低。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诊疗现状调研报告(2021)》显示,近6成患者在出现症状后才首次就诊,而体检或认知筛查发现问题后进一步明确认知障碍的患者仅为10.06%。

付剑亮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诊断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体层成像(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二是神经心理测评,主要采用认知功能临床筛查、非认知评估、新型电子化诊断等;三是体液标志物检查,包括脑脊液标志物、血液学标志物、其他体液标志物检查等。此外还有基因检测等。

“我们应该将认知障碍纳入记忆体检的模块,尤其是在50岁左右的人群当中,要加强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如果家族当中既往遗传史,更加应当强调家族成员在到达一定年龄之后,在每年体检中加入神经心理测定,并将此作为日常的筛查手段,以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早诊早治。”付剑亮说。

治疗依旧是难题

除了尽早诊断,注重环境干预外,庞大的患者群体也带来了巨大的用药市场需求。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病药市场规模达到了230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2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

付剑亮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截至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手段主要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类。药物治疗包括改善认知症状治疗和控制精神行为症状治疗。国内已上市用于改善认知症状的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利斯的明(卡巴拉汀)、加兰他敏、石杉碱甲)、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 D-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银杏叶提取物片及2019年获批的新药甘露特钠胶囊(九期一,GV-971)。

此外,精神行为症状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和5-羟色胺类药。其中,多奈哌齐、利斯的明、石杉碱甲、银杏叶提取物片、盐酸美金刚已纳人医保范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1年6月7日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源性MCI及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Aβ靶向单抗Aducanumab有望在我国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先行区率先落地使用。

在临床药物试验及非药物试验方面,近年来抗AB、靶向Tau蛋白、神经保护疗法、抗氧化、抗炎、金属离子螯合治疗、降糖药物、降脂药物、雌激素和中医药治疗等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认知干预、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等。

但研发并非易事,由于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晰,该疾病存在较多假说,但没有一个假设是被完全证实,这也使得研发之路遭遇诸多难题。根据美国药物生产与研发协会数据显示,全球累计在阿尔兹海默病上的研发投入超过6000亿美元,失败的临床药物超过300种,失败率超过99%。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强生/辉瑞的单抗药物bapineuzumab在III期临床惨遭失败;2014年,罗氏的gantenerumab的III期临床宣告失败;2016年,新加坡生物技术公司TauRx的LMTX宣布III期临床试验未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宣告失败;2016年,礼来III期临床药物Solanezumab没有达到主要临床终点,宣告失败;2017年,默沙东宣布停止开发BACE抑制剂药物verubecestat;2018年,强生宣布其终止了BACE抑制剂剂atabecestat II/III期临床试验;尽管顶着近20年来首个被FDA批准上市的“神药”光环,但渤健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Aduhelm (aducanumab) 自上市以来却是一波三折,争议不断。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Aduhelm就先后遭遇了重要市场上市受挫、限制使用、销售业绩惨淡、销售团队解散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吴晨凯指出,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治疗目标,目前市场主流治疗药物有不同的类型,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机制控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近20多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只能控制或者改善认知功能症状,并不能够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科研领域和制药行业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精力,但是绝大部分的临床研究都以失败告终。绝大部分的新药基本上就停留在临床的一期和二期,很少的药物能够进入到三期的大规模人群试验阶段。”吴晨凯说。

“由于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阿尔茨海默病临床治疗原则是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原则。目前,临床上一般都建议采用综合方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通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房颤动等),使用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加上认知康复训练、适时抗精神症状治疗、社会心理干预以及科学护理等手段,患者相应的症状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生活质量也能得到较大提升。”王刚强调。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