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营经济发展再迎政策支持。
(资料图片)
日前,四川省印发《四川省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聚焦制约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堵点痛点,开展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探索推出一批原创性改革举措。
四川省此次《方案》提出,力争用三年(2023~2025年)时间实现相关试点目标,到2025年,力争试点县(市、区)民营市场主体数量较2022年增长40%,民营经济增加值较2022年增长20%,占GDP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为此,《方案》在金融支撑、要素保障、政务服务、转型升级、权益保护、营商环境优化、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提出多项试点任务。
“县域是农业的空间载体,一个地区不能没有农业,因而不能没有县域经济。特别是当前,县域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县域经济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探索县域民营经济改革
实际上,四川省此次试点工作推进早有任务安排,在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展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即被作为今年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被提出。
在此次《方案》中,四川省明确相关试点是为有效探索激发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的路径和举措,形成示范推广经验,为夯实当地县域经济底部基础提供路径和方法。
李然表示,县域经济在川渝两地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部分县可能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且县域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因此近年来川渝两地颇为重视县域经济发展。
在试点目标方面,《方案》提出要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试点县(市、区)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更好满足,经营成本有效降低,“转企升规”成效明显,合法权益平等保护,县域民营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目标。
为此,《方案》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关键环节以及积极稳妥推进等三项工作原则,明确要聚焦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在金融支撑、要素保障、政务服务、转型升级、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堵点难点,围绕优化营商环境、降低经营成本、培育市场主体等方面探索推出一批原创性改革举措。
为保障试点目标实现,四川省此次《方案》还在融资增信、降本减负、惠企服务、转企升规以及纠纷化解等方面提出了多项试点任务。
如在探索融资增信新模式方面,四川省此次《方案》提出,充分运用大数据为民营市场主体融资增信,有效归集公用事业、市场监管、招标投标、房租水电等方面数据信息,对市场主体多维立体画像,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见贷即担”“见担即贷”的批量担保业务,形成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在转企升规方面,《方案》则提出要探索建立“转企升规”协同推进机制,健全“转企升规”重点对象培育库,实施分行业动态管理、梯次培育;对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等提出多项激励措施。
民营经济发展频获政策支持
对于试点地区的选择,四川省此次《方案》提出由当地市场监管局(省民营办)以及财政厅牵头制定评选方案,会同相关部门和专家团队组成评审小组,择优确定4个试点县(市、区)开展试点,试点地区还需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四川省此次《方案》还对相关试点提出多项激励支持措施,涉及资金、土地、电能以及部分审批权限下放等多个方面。如提出统筹安排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试点期限内对每个试点县(市、区)每年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项目,享受水电消纳示范、留存电量、电能替代等政策;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下放部分贷款审批权给试点县(市、区)分支机构,减少审批环节,保障重点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等。
实际上,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颇受重视,四川省也频发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等更是成为川渝两地的重要发力方向,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也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久前,四川省还曾出台19条措施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涉及持续优化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持续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方向等多个方面。
频获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下,近年来四川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并在进出口等方面贡献了较为亮眼的成绩。
根据《2021年四川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21年四川省民营经济增加值29375.1亿元,占当地GDP比重为54.5%,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5.4%;2021年,四川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2676.6亿元,同比增长44.8%,高于当地进出口整体增速27.1个百分点。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