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贾丽

电动自行车是很多人短途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社会保有体量巨大。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份,中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年产量超过3500万辆,均已位居世界第一。

不过,电动自行车的产品质量却不容乐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2年监督抽查数据显示,在抽查的262家企业生产的295批次电动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电池产品中,发现62批次产品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为21.0%。

其中,检验的195家企业的195批次电动自行车产品中,发现40批次产品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为20.5%。根据相关结果来看,每5辆抽查的电动自行车中,就有1辆不合格。

市场调查研究机构千趣GKURC表示,结合线上线下消费人群的调查反馈来看,用户对于电动自行车产品的消费使用痛点,主要体现在续航里程、电池型号与宣传描述不符,刹车安全性差,电瓶固定不稳,避震效果差,照明和鸣号功能失灵等问题上,其中电池容量虚标、减震效果差成为用户最为关注的两大痛点。

针对电动自行车市场的产品乱象,千趣GKURC产经智库首席分析师丁少将认为,行业头部品牌要肩负起产业责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自律和他律的结合,提升产业竞争门槛,加速行业优胜劣汰进程。尤其在涉及电池容量、安装、安全性等问题上,相关行业企业要加强整改力度,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不受伤害。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