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2023中关村论坛-硬科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论坛在海淀公园举行,论坛现场,“中关村硬科普平台”正式发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关村硬科普平台”包含科学家硬科普演讲、硬科普短视频、硬科普博物馆、硬科普实验室、科立方等多个模块,诠释前沿科技产业进展,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
其中,硬科普短视频,将采用实拍、2D动画、3D动画等形式,将艰深的硬科技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直观解释科技原理,降低公众理解门槛。
硬科普博物馆融合了展览展示、沉浸体验、活动、市集等功能,将充分应用在校园、科技园区、商业综合体、城市科技节等场景中。在为观众提供多层次趣味观展体验的同时,展现硬科技企业的价值。
硬科普实验室将链接各类前沿科技实验室与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一方面在专业科普团队支持下,采访制作科普内容;另一方面将开放给公众进行参观、体验、研学,让公众近距离接触真实的科研实验过程,产生沉浸式教育和科普的价值。
此外,中关村硬科普平台还将尝试把艺术与硬科普结合,在商业综合体、高科技企业展陈等场景中打造“科立方”。科立方是多媒体沉浸式艺术装置,利用裸眼3D技术和镜像,将装置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融合,展示各类硬科普视觉画面。
未来,中关村硬科普平台将充分融合以上几种硬科普形式,以开放、兼容的姿态,链接科研院所、硬科技企业、科技服务企业等机构,共同繁荣硬科普生态。
果壳创始人、CEO嵇晓华(姬十三)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硬科技”不断涌现,“硬科普”也应运而生。不同于面向公众日常生活的科普,硬科普是为硬科技服务的科普,指向的是前沿科技和科技产业,受众比较狭窄。为了让公众了解硬科技的发展趋势,支持和投身硬科技的发展创新,科普工作者应持续拓宽硬科普的表现形式,让其走向大众。同时,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需要解决科创链条上多元化主体内生动力的问题。在此命题下,硬科普可以成为打通整个科技创新领域的超级连接器。中关村硬科普平台的发布和启动将加速以上目标的实现。
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中关村科服公司董事长张金辉表示,打造中关村硬科普平台,旨在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公众,希望将前沿科技领域尽可能地通过可视化方式转变为公众可感知、可理解的内容,让高精尖的硬科技既能“上天”,又能“入地”。中关村硬科普平台也将秉承论坛“开放合作共享未来”的主题理念,建设开放、共享的平台,中关村发展集团将挖掘链接优质科普平台和机构,共同为硬科普事业向风而行,欢迎更多的硬科普服务机构加入。
发布活动现场,5位科学家率先带来了“中关村硬科普平台”的第一场硬科普演讲。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为观众揭秘了祝融号火星车是如何设计的,并引导大家思考人类探测火星的原因及意义。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
香港大学空间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起源太空创始人兼CEO苏萌分享了在大航天时代人类开拓太空资源,对小行星进行勘探和资源利用的故事。
(香港大学空间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起源太空创始人兼CEO 苏萌)
围绕量子世界的特殊现象,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尹璋琦展开演讲,讲述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如何交汇。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尹璋琦)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王中林分享了他对能源新革命的见解,以及对纳米发电技术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王中林)
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慧眼”天文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则从天文学家的视角出发,带领观众一览现代科学、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诞生过程及相互影响,了解科技创新对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慧眼”天文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