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福建三明市大田县融文江镇镇村干部来到联盟村,将“不送彩礼送保障”的牌子,送到新人陈晓媚父母家中。新人陈晓媚的母亲说,彩礼我收了8.8万,陪嫁的时候还回给她;我大女儿大女婿给我交了养老保险,我60岁以后就可以领钱。(8月22日澎湃新闻)
按照法律规定,家里有儿子的,女儿嫁出去了同样需要承担赡养责任;然而,在地方性亚文化中,女儿嫁出去给了彩礼就不用给父母养老。就此而言,彩礼具有一定的养老补偿的功能;男方一次性支付彩礼,岳父母将部分彩礼作为将来的养老基金,这在无形之中抬高了彩礼门槛,增加了婚姻进入的成本。
所谓“不送彩礼送保障”,就是鼓励女婿通过为岳父母缴纳城乡养老保险的方式来替代部分彩礼,既让女方父母没有后顾之忧,也减轻男方的经济负担。与一次性支付彩礼不同,给岳父母购买城乡养老保险的周期性更长;细水长流不仅减轻了男方的经济压力,也让女方父母的养老更有保障。
从古至今,彩礼都具有一定的礼仪功能、实用功能和符号功能。婚姻进入是人生大事,需要一定的礼节与仪式感;男方给彩礼换取女方的陪嫁,为新组建的小家庭进行了一次财富积累;婚礼具有很强的公开性和象征性,具有一定的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彩礼没有原罪,却不能本末倒置,让市场化、商品化压垮情感本位。
在婚恋竞争渐趋激烈的当下,彩礼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藩篱;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今天,一些“有情人”因为彩礼问题最终没有成为“眷属”。当彩礼打着“礼数”的旗号却充满功利和算计的时候,当彩礼热衷“以财富论英雄”的时候,水涨船高的彩礼不仅让部分家庭不堪重负,也让一些青年人承受着“不敢爱”“娶不起”的失落感与挫败感,成为某些人眼中的无能者与失败者。
彩礼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具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寻找男方家庭与女方家庭的利益平衡点,努力寻求不同“意义之网”的“最大公约数”,让彩礼以一种更低成本、更加柔软的方式呈现出来,“不送彩礼送保障”可圈可点,受到了当地部分老百姓的青睐。
“不送彩礼送保障”不仅有助于破解农村老人的养老困境,也有助于为婚姻进入“松绑减负”。除了依靠自身积攒的积蓄养老之外,女婿为岳父母购买城乡养老保险让乡村老人拥有一份稳定的、可预期的养老保障,让乡村老人对未来更有信心。当“不送彩礼送保障”蔚然成风,当婚姻进入的门槛降低,不论是男方家庭还是女方家庭都会从中受益;哪怕女方家庭还有儿子,婚姻进入门槛降低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从高额彩礼到“不送彩礼送保障”再到只是象征性收彩礼或者不收彩礼,移风易俗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与精神家园的丰盈,彩礼必然不再是婚姻道路上的“绊脚石”。
(文章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