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与茅台联手推出的“酱香拿铁”引发了一场咖啡狂欢,但另一边,香港麦当劳突然宣布麦当劳咖啡“退休”。
香港麦当劳宣布,自4日晚6点,麦当劳咖啡包括冻、热优质浓香咖啡及优质即磨咖啡均会停售。此消息一出,众多网友涌入社交平台表达不舍:形容消息为“打工仔噩耗”,更表示“无咖啡麦当劳早餐无吸引力了”。正当讨论激烈之时,香港麦当劳又适时放出消息称,“5日起交由McCafe咖啡‘接棒’,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即磨咖啡。”
(资料图片)
麦当劳此次调整意欲何为?
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中国咖啡消费日趋火热,咖啡一直是麦肯们的必争之地,此次香港麦当劳“咖啡”退休,将咖啡销售交由旗下咖啡品牌McCafe,意在做大咖啡业务。
去年8月,麦当劳便在宣传上力图与McCafe区分开来:McCafe一直被叫成麦当劳的咖啡,很少有人注意它的招牌和咖啡,希望以后大家叫它“麦咖啡”。
只知“麦当劳”不识“麦咖啡”
消息出来之后,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中国内地麦当劳门店是否也会做此调整的担忧。
《华夏时报》记者走访深圳多家麦当劳门店,发现早餐套餐内的鲜煮咖啡仍正常售卖,价格也与此前相当。“内地的麦当劳目前没有调整计划,将持续提供鲜煮咖啡和麦咖啡现磨咖啡。”麦当劳方面回应称。
麦咖啡是麦当劳旗下的咖啡品牌,依托麦当劳“光环”,麦咖啡已开出3200多家门店。早在2020年,麦当劳便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25亿元加码中国内地咖啡市场,预计至2023年,麦咖啡门店将超过4000家。
可以观察到,国内的麦咖啡主要是以“店中店”形式存在,即在麦当劳门店内单独开辟一个柜台售卖咖啡。在麦当劳小程序中,麦咖啡拥有单独的链接页面,“铂金奖咖啡”是主打产品之一,主要有奶铁、美式、轻椰、燕麦奶铁、摩卡、卡布奇诺等,中杯售价在19元至23元,此外还有雪冰、甜品等出售。
虽然前期依托麦当劳门店迅速扩张,但长期生长在麦当劳的羽翼之下,消费者很难将麦咖啡视为独立的咖啡品牌,造成只知“麦当劳”不识“麦咖啡”的尴尬局面。
为摘除“餐饮咖啡”的标签,树立“咖啡专业选手”的形象,麦当劳也多次在营销活动中也极力将两者做区分。
去年8月底,麦咖啡官方公众号便发了一篇《麦咖啡分手通知》请查收的文章:“致麦当劳:我们分手吧。在你身边,我做了这么多年小透明,我的招牌,少有人看到,我的咖啡,少有人闻到……我是麦咖啡,别再叫我‘麦当劳的咖啡’”。
随后,麦当劳官方微博发布回应称,“害,没分!闹了点脾气,说一直被叫成麦当劳的咖啡,很少有人注意它的招牌和咖啡,希望以后大家叫它‘麦咖啡’。”
激烈竞争下的焦虑
“在我看来,这是出于品牌定位和市场竞争的考虑。连锁咖啡已经成为饮品行业关键赛道,将麦咖啡与麦当劳‘割席’,可以让麦咖啡运营更加独立,品牌定位更加清晰,而不是点麦当劳时候的附带饮品,从而提升麦咖啡的行业影响力,为将来更多的可能做打算。”壹览商业创始人杨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国内咖啡市场竞争激烈,除了发展成熟遍地开花的瑞幸咖啡、Manner、M Stand等职业选手之外,更有众多争相跨界入局者,抢夺市场一杯羹。《2023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咖啡全行业产业规模呈增长态势,其中现磨咖啡增速最快,2022年增速高达28%,线上咖啡外卖市场复合增长率则达到133%,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将达到3693亿元。
谈及当下咖啡市场格局,杨宇指出,“一方面,一二线城市咖啡市场基本饱和,竞争激烈,仅仅上海就拥有8530家咖啡馆,位居全球之最。但三四线城市,咖啡市场的消费者教育刚刚起步,无论是门店密度还是品牌进驻情况都相对较好。麦咖啡的自身优势在于依托麦当劳,天生拥有品牌和广告宣传优势;其次在供应链及门店方面,麦咖啡可以利用麦当劳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实现更高效的运营和扩张。”
同时他也表示,目前进入咖啡行业的品牌较多,麦咖啡的价格并不占绝对优势,特别是今年以来,咖啡品牌们打起了“价格战”,抢夺下沉市场。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可以看出香港麦当劳的调整是品牌提升战略的一部分,或意在试水。麦咖啡的优势在于现有店铺资源及品牌合作的谈判相对优势地位,二是长期积累的餐饮连锁经营积累的运营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三是长期积累的消费者对其品控、卫生安全的信任。但在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形势下,麦咖啡需要独立出来,以职业选手的身份打响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麦当劳的对家——肯德基也在大力布局咖啡业务,与麦当劳“店中店”不同,肯德基采用“肩并肩”形式,即门店门口旁边另开辟一个窗口,进行咖啡的单独售卖,也推出吐司、蛋挞等甜品。
麦当劳的咖啡之战,可能才刚刚开始。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