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构建形成政策、机构、市场、基础设施的全流程普惠金融体系上,初步形成了比较好的实践范式。”4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在博鳌亚洲论坛“金融支持包容性”圆桌会议上以“全流程普惠金融实践中国经验”为题,谈及了普惠金融近几年来的新进展和新动态。
陆磊介绍,普惠金融在各国实践中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受众层面,不仅应该包括农户和农业生产者,还应该惠及在规模、成长阶段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二是供给层面,不仅应该以普惠金融机构为主体,还应该构建形成政策、机构、市场、基础设施的全流程普惠金融体系。
基于这两方面,陆磊着重介绍了中国构建全流程普惠金融金融体系的四个环节。
关于全流程环节中的政策顶层引导方面,陆磊表示,其中国主要做法是通过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对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进行相关引导,特别是疫情以来,针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
“信用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更能切中一段时间以来相对处于缺乏资产、缺乏市场信用的经济主体的需求。”陆磊介绍,表示。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融资的支持力度。
去年下半年,两次全面降准接连落地,释放长期资金约2.2万亿元。数据显示,2021年,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93%,比2020年全年水平下降22个基点。
“这些支持性的政策,所造成的效果,肯定会在货币层面、信贷层面形成扩张。”陆磊说。
陆磊强调,当前,中央银行的核心工作是保持货币稳定。他表示,在过去的1到2年,相对较低的通胀、货币稳定与支持中小微型企业,这两项政策目标已同时得到实现。
金融机构方面,陆磊认为,普惠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机构是主体,是由它来提供包容性增长的金融服务支持。它们在持续推动普惠小微贷款的量增、降价、扩面,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支持了农户、稳定了企业、保障了就业。
关于金融市场方面,陆磊表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实质就是通过分层、分类,汇集中小、初创和科技型的市场主体,畅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当前,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不同的板块,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服务的精准性,是资本市场支持中小微型企业科技创新的普惠金融模式。
在基础设施方面,陆磊表示,普惠金融供给的高成本和需求信息的不充分,是持续存在的技术性难题。“从中国的实践来看,金融的数字化有利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实现智能化获客和风控管理。”陆磊介绍,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金融服务的种类和数量都可以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
“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难题,也仍然是需要持续追求的目标。”陆磊表示,“向难以在正规金融市场上获得贷款或者其他金融服务的主体,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并针对其经营的痛点、难点问题,助力其增长且形成现金流回报的能力,是包括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以及金融科技永远的社会责任。”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