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11月7日电 (记者梁婷)今年前三季度,湖北实现GDP总量约3.7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国第8,经济增速在体量5万亿元以上经济大省中继续保持第一。
湖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7日表示,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该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全省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
(资料图片)
投资成稳增长“压舱石”
项目投资是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今年以来,湖北发挥关键性、节点性重大项目示范效应,推动了引江补汉、天河机场三跑道、襄荆高铁、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等一批重大工程顺利开工,花湖机场等建成投运,带动全省投资整体提升。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湖北投资创正常年份最好水平,同比增长15.5%,高于全国9.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2位、中部第1位。
该省近期举行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997个,涉及先进制造、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覆盖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以及宜荆荆都市圈。其中,武汉都市圈集中开工项目869个,总投资4733亿元。
据了解,今年底前,湖北还将开工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姚家平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湖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项目建设大突破促进经济发展大跃升,推动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项目储备格局,以高质量项目储备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加速推进
转型升级加速推进,为湖北经济提供有力支撑。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比全国高3.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8位,在12个工业大省中继续保持第一位。该省先进制造业引领增长。
前三季度,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9%,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3.1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2.1%。其中,计算机通信、医药制造业分别增长25.9%、18.2%。
汽车产业是湖北当下重点布局的产业之一。当前,湖北正集结全省之力,多方联动,在新一轮的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上,加速追赶国内头部汽车产业集群。
全省新能源汽车亦交出亮眼成绩单。前三季度,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产量超过去年全年15万辆的水平。
从份额看,新能源汽车占比呈快速提升之势。2020年、2021年,湖北新能源汽车占全部汽车产量比重分别为1.5%、7.2%;今年1月—9月,占比升至13.9%。该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新能源汽车比重,由2020年的2.3%上升至今年三季度末的4.2%。
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城市圈(群)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构建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湖北建立以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工作机制,推出25项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中心城市竞争力提升,形成多点支撑、竞相发力格局。前三季度,武汉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2、第2和第1;全省17个市州中,9个市州规上工业增加值、10个市州固定资产投资、8个市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重大交通项目加紧织密。武汉天河机场三跑道开工建设,鄂州花湖机场建成投运,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加快形成。此外,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项目开工建设,黄黄高铁、郑万高铁湖北段建成营运,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西十高铁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呼南高铁宜昌至常德段、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全省“一主两副”交通结构从“Y”型加快升级为“△”型。
该省市场经济活力持续激发。前三季度退税减税缓税1021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123.9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02.8%,增量超过去年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36家、增量创近5年新高。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近年来,湖北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以低碳循环发展提升生态颜值,绿色崛起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作为长江干线流经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湖北担负着“一江清水东流”的特殊使命。该省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近年来,聚力提升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明显变化。
湖北“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43家,沿江1公里内实现“清零”;推进岸线整治,取缔各类码头1810个。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
湖北建成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市场配额成交规模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碳资产大数据中枢。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中碳登”)近日入驻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碳汇大厦,成为湖北首个全国性、具有金融属性的功能平台。同时,武昌入选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当前正在建设以全国碳金融中心为主线,加快形成以碳登记、碳交易、碳结算为基础的碳金融集聚示范区。
数据显示,十年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3%增至21%。全省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30%、40%,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7.6%的经济增长。(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