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九死一生,是什么让熊慧从一名科研人员转型成为一名创业者?答案或许是,生的希望。

“我大学期间曾在瑞金医院实习,看到很多白血病患者尤其是儿童,他们在做化疗时忍受着疼痛,却又很懂事,渴望通过治疗恢复健康。”熊慧回忆道,“当时我就暗下决心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方法诊断并治疗他们。”

先后师从陈竺、陈赛娟、赵国屏等院士级生物学大家,学有所成的熊慧在科研实践中逐渐发现,将科研的产品商业化,能够帮助更多的白血病、肿瘤患者。“我希望用我的专业优势做出好产品,去拯救更多的患者。”2012年,专注于为肿瘤精准医疗提供具有临床价值的肿瘤精准分型、MRD检测、肿瘤早筛检测诊断产品与服务的睿昂基因诞生了。


【资料图】

万事开头难。创业伊始,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甚至处于行业寒冬。如何让企业活下去,是熊慧创业路上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熊慧果断选择“自我造血”求生,一心专注于产品研发,成功开发国内首个基于一代测序平台的临床应用型测序产品HBV耐药突变检测试剂盒;所开发的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为国内白血病领域第一个获批上市的第III类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所开发的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试剂盒,为国内淋巴瘤领域第一个获批上市的第III类医疗器械注册产品。

“事实上早期没有人给我们资金,到后来我们真的发展好了,确实也觉得这种自我造血模式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很重要的。”熊慧深切地感受到,创业初期的磨砺更容易培养出一支稳定性、凝聚力强,且目标统一、更适应外部市场竞争的强大团队。“成功自我造血不仅可以给研发带来更多底气,也向投资人传递了更多的信心。”

用基因解码疾病奥秘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复杂化、工作压力日益加剧,肿瘤疾病开始入侵人们的生活。面对谈“癌”色变,早期的肿瘤检测能否更及时、更精准地识别肿瘤,进而对其进行有效治疗?

“这正是肿瘤早筛重要的应用前景,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判断它是不是一个肿瘤。”熊慧告诉记者,目前早期肿瘤如果通过早期诊断,肿瘤的治愈率还是比较高的,这种诊疗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肿瘤变成了一种慢性病。而事实上,常规体检中已涵盖了肿瘤标志物的筛查,过去是蛋白标志物、FPI肿瘤标志物,现在的分子诊断则会通过肿瘤的变化,比如突变、甲基化等,更早地发现肿瘤。熊慧直言,随着技术的发展,分子诊断方案会不断增多,早筛会加入越来越多的元素,以更精准、更高效地识别肿瘤。

针对肿瘤患者而言,肿瘤检测则可以在诊疗方案上给予精准指导。“每一种肿瘤它可能有特定的靶标,而且这种特定的靶标就有特定的药物,这些药物是不同的。所谓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如何找到最合适的治疗药物,如何做最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这可以通过肿瘤检测来做到。”熊慧说。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睿昂基因的肿瘤检测已经覆盖肺癌、宫颈癌、肠癌,宫颈癌HPV病毒感染筛查、卵巢癌,以及甲状腺癌等。近年来,免疫力状态对肿瘤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睿昂基因也增加了免疫力检测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有肿瘤或肿瘤的杀伤力程度。

悉数睿昂基因的硬科技,最令熊慧引以为傲的还是她最擅长的白血病、淋巴瘤检测领域。“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而我们对这些难治之症有比较强的研发实力。”熊慧告诉记者,公司白血病检测产品是国内首款获批,填补了国产化空白,目前初发白血病患者中,70%至80%患者在使用睿昂基因的检测产品。淋巴瘤检测产品前年获批,已经陆续进入100多家三甲医院,未来希望能够下沉至上千家医院。

“我们希望把睿昂基因在肿瘤检测方面的服务能力,真正赋能到基层医疗市场,惠及更多老百姓。”熊慧说。

靠科创书写高质量“答卷”

踏上科创板新征程,让睿昂基因距离熊慧的愿景更近了一步。

上市一年多时间,熊慧切身感受到科创板为公司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充实和丰富了。除了之前一直主抓的研发业务外,我现在多了一项工作,就是要面对投资者,更好地向大家展示公司的价值。”熊慧坦言,股东、基金经理们给了公司很多正面积极的反馈,作为公众公司,睿昂基因逐步开始思考如何去引进一些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使公司治理更加规范、决策更加科学。同时,公司也会更多考虑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把商业化的版图做得更大。

“投资者希望看到的不仅是我们的现在,更期待看到公司未来有多大的可能性,能否可持续发展,其中整体战略布局就非常重要。”熊慧清楚地意识到,对公司而言,创业之初最难的可能是资金,考虑如何生存下去。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现金流足够好的时候,公司应该担心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熊慧看来,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她为公司划定了一个中期目标,即成为体外诊断领域的头部企业。“我们会积极借助资本市场,通过并购重组不断调整和弥补企业的短板,合理利用投资人的资金来加速成熟科研成果的持续产业化,最终为投资人创造更多的收益。此外,身为公众公司还要体现社会价值,当国家和社会需要时,睿昂基因义不容辞。”熊慧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