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据央视新闻消息,近日,浙江临海一名小学生陈一逸“火”了,他和妈妈去年发现了课本上的一处配图错误,并且给出版社写了信,没想到,今年新学期他们翻阅语文书,发现课本上的配图真的改了。学生发现错误,勇于指出错误;出版方及时回应、修改。双方一来一往,求真精神令人感动,自然获得无数网友点赞。

据了解,陈一逸是个动物迷,课文是选自《伊索寓言》,所以图中的鹿有可能是印度豚鹿,而非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俄罗斯东部的梅花鹿。对此,陈一逸的妈妈不但鼓励孩子提出疑问,而且还帮助孩子网上请教了南京红山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之后出版社积极回信,并将之前配图中,小鹿的白色斑点去掉,消除了质疑,让教材变得更加严谨。

学生善于发现、求知求真,父母积极配合,合理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大胆“纠错”。帮助孩子以发现的眼光、批判性思维进行科学求证、增长学识见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最佳的探索学习过程。学生“挑错”,课本“改错”,有助于教材编写和出版方不断完善教材编写、审核、出版相关机制和流程,持续提升教材质量水平,让教材更加严谨准确。课本只是一座知识的桥梁,大家可以凭借它摆渡,但却不必过度依赖它,更不能迷信崇拜它。如此,才能形成一种科学的求知精神。

无独有偶,近两年,中小学生给课本挑错,最后被采纳的事件屡见不鲜。例如,成都小学生推翻数学课本上的“标准”答案,其建议获教材编写组采纳;上海有小学生发现美术课本上的“树叶”应该是数亿年前的古生物“海百合”,出版社第一时间将错误进行溯源并上报修订;沈阳有学生指出英语课本上的蜜蜂配图配成了食蚜蝇,出版社编辑为他点赞等等。

“找课本的茬”,其实是一种在问题意识中学习知识的绝好路径。凡事破中有立,问题意识多了,必然会逼迫你去寻求答案,探索路径。这种钻研、探究、严谨的精神,就是创新创造的开始。对孩子来说,因为热爱,眼里有光。善于发现问题,问题得到纠正,求真意识越发强烈;对于教材编写方来说,因为陪伴,一路向前。学生“挑错”,有助于他们完善教材。于是每一次课本“纠错”都成为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带领学子真正窥见通往新知的门径。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