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起始点和落脚点都是币值稳定,“稳健的直觉”就是旨在通过开放包容的信念,捍卫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属性。


【资料图】

央行的守正创新散发新气象。

最近央行发布《2023年第1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释放了更多信息:删了“不搞大水漫灌”,及“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强调“没有出现通缩”,新增“海外金融稳定风险上升,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导”;并同时强调,利率水平的把握可采取“缩减原则”,适当向“稳健的直觉”靠拢等。

结合最新国家统计局数据,更有助于理解央行坚持的稳健和守正。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0.49%,佐证了需求不足;4月规上工业增加值环比下降0.47%,透出信心不足和弱复苏的不确定性;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2%,16~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20.4%,加上今年1158万大学毕业生,更让人担心无就业复苏(上述数据同比受到非典型冲击,缺乏可比性)。

当前货币政策要向“稳健的直觉”靠拢,首先应避免大放大收。删除“不搞大水漫灌”,是以央行预期未来通胀反弹压力不大为背景。近年来货币政策定点滴灌是常态,目前发放国企的中长期贷款已处历史低位,局部出现存贷款利差倒挂,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依然是横亘在经济体系的不确定性。

凯恩斯式刺激是一种特殊消费,财政政策拉动下的经济可产生固定资产,但很难能蜕变成资本,且容易变成经济发展的成本,如新旧基建投资,若缺乏最终消费支撑,那么前期投资对经济就是待摊销的成本和重负。

同时,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需谨慎评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不确定性比想象的更为复杂,这要求央行在应对可能的冲击时,应采取“缩减原则”,以更谨慎的态度避免反应过激。

硅谷银行事件警示,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的后知后觉,正在变成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上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这警示各国央行,面对充满不确定的经济环境,货币政策不是简单的反周期调节工具,而是要守住泰勒法则,以守护本币信用为第一要务。唯有如此,政策制定者才可能捕捉到经济周期变动的直觉。唯有饱含对市场的敬畏,货币政策才不会受市场噪声影响,给市场和经济制造更多不确定性。

对中国经济来说,目前要避免频繁使用降准降息,以防范其严重干扰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敏感适应能力。

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最需克服的是经济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不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必须以修复经济内生活力为重任。

央行最新公布的4月金融数据显示,居民部门出现1.2万亿元存款的减少,这警示目前国内需求收缩趋势并没有有效缓解。因为,如果居民存款的减少是由于消费带来的,那么居民部门减少的存款会以非金融企业存款的形式存在,如果主要用于购买理财产品,那么短期内会导致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如果进入股市会给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目前数据并不完全支持上述一些假设。鉴于存贷同源,贷款衍生存款的原则,居民部门的存款与贷款出现同时收缩,意味着价格泡沫助推起来的财富效应,最终在存贷同源的双向收缩下走向消融,不可能变成现实的购买力。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求真务实的改革和开放,为所有市场经营主体营造一视同仁的市场空间和营商环境,这就要求加快推进关键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如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并对内对外实施高水平开放,让市场经营主体的活动空间更宽广、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市场的希望、预期和信心就会王者归来。

身安处,且开眉一笑,何以家为。货币政策的起始点和落脚点都是币值稳定,“稳健的直觉”就是旨在通过开放包容的信念,捍卫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属性,因为一国货币政策度量的是一国经济社会的开放度,及一国信用创造场景的自由度。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