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近日发布互联网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将“刷单炒信”明确定性为“网络黑灰产”,再次表态将严厉打击。有媒体梳理,今年以来打击刷单的执法行动越来越多,仅大众点评一家已配合执法机关查处了29个刷好评团伙,有团伙头目被罚款50万元。

迈入移动互联时代,不管是网上购物还是手机订餐,看点评已成为很多人“剁手”“拔草”前必备的功课。从五星好评到一星差评,从强烈安利到犀利吐槽,一套人人可参评、人人能参考的评价反馈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家的人气口碑,决定着消费的选择偏好。可随着用户口碑分量日重,一些商家赚钱心切、“剑走偏锋”,从最初的雇托写好评、“买通”平台藏差评,到后来直接花钱订制“刷单炒信”一条龙服务,一条连接商家、平台、水军的点评产业链越做越大。而刷单注水、以假乱真,不仅坑消费者没商量,也破坏了网络市场环境乃至社会信任体系。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刷单搅局理应严惩。近年来随着不断打击,刷单乱象有所收敛,但仍未禁绝。个中原因固然复杂,但事后惩治多、事前干预少,依然是重要一条。说白了,如今的刷单行为早已超越散兵游勇的单打独斗,而是有组织的专业化“操盘”。只对最末端的水军团伙“露头就打”,执法效果自然有限,也难免陷入“打地鼠”怪圈。此番最高法明确将此行为定义为“网络黑灰产”,执法力度更应加大,同时顺藤摸瓜、握指成拳,将作恶平台、上游商家统统纳入进来,以全流程、全链条的监管应对组织化、专业化的劣行。在此基础上,不妨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黑名单”制度,将“一处失信、寸步难行”的震慑效应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斩断一些商家的投机企图。

真实是点评的灵魂和底线。如何规范网络评价,让口碑指挥棒发挥正向作用,关乎互联网经济的行稳致远。除了依法严惩乱象,净化点评生态,也离不开广大商家树立正确的“好差评观”。“金碑银碑不如口碑”,从本质上看,评价体系给了消费者更透明的选择,也及时反馈给商品生产者和服务供给者改进的方向,最终是为达致“双赢”结果。对于商家而言,与其刷评价为自己涂脂抹粉,蒙得了一时,不如聚焦提升商品与服务质量;与其一看吐槽就急眼,不如拿出改进诚意。事实上,很多长红的品牌、常青的招牌,都是在好评和差评的不断鼓励和持久鞭策下,才走得更久、名头更响。(雨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