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盲盒迅速在年轻人中风靡,从最初的玩偶到口红、书籍、古玩、糕点等,可谓“万物皆可盲盒”。

如今,连“脱单”都出现了盲盒说法。在某社交平台搜索“脱单盲盒”、“月老办事处”,会出现多个类似小程序,有些设置免费存取,有些会要求在投递时填写年龄、微信号、城市、星座等条件。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适婚年龄的单身男女人数已达2.4亿人。当下,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年轻人从农村或中小城镇来到大都市,生存压力大,很多人把精力用到了奋斗打拼上,进而推迟了婚恋年龄。如此语境下,“脱单盲盒”的横空出世,似乎让单身男女们看到了“脱单”的希望。

盲盒装万物,今年夏天开始,“脱单便利店”在上海、成都、郑州、苏州、兰州等多个城市出现。这些店铺售卖“脱单盲盒”或胶囊,花几十元,顾客可以把个人信息存放进去,包括身高、年龄、对理想伴侣的描述、联系方式等,也可以挑一个瓶子拆开,获得另一个人的信息。除非顾客自己要求“下架”,店家不会清除已被拆开过的盲盒。

然而,所谓的“脱单盲盒”,仅是一个收割流量的虚拟场景,拆不出真正的爱情。花费几十元钱,运气好的话,能和“陌生人”聊上几十句,见上一面。但更多时候,看到的只是“仅三天可见”的内容,而你们的缘分,也在3句话之内走到尽头。可见,所谓的“脱单盲盒”,实际上是在向单身男女收割婚恋“焦虑税”。换言之,“脱单盲盒”火爆的背后,折射出了单身男女的婚恋困境。

“剩男剩女”群体正在不断扩大,越来越成为一个带有共性的社会问题。

然而,化解婚恋焦虑,不能依赖“脱单盲盒”。事实上,一些企业已经将婚恋服务纳入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比如成都一家公司,不仅给恋爱成功的员工发“恋爱奖”,而且给失恋员工放“失恋假”;宁波一家企业,每月给员工放两天“恋爱假”,让他们有时间去找对象。这些关怀举措,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帮助适龄男女更快地在一个城市建立起稳定的感情甚至家庭,而稳定的家庭更容易带来对工作稳定的渴望,继而也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两者的良性互动,自然也就帮企业和人才都解决了后顾之忧。

化解“脱单”困境,不能止于企业的婚恋服务,还需要全社会采取积极措施去应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需要企业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有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同样也需要为企业和人才市场提供服务的政府相关部门,有开放的心态,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要知道,年轻人少一点“脱单”之类的焦虑,社会就多一份发展红利。(汪昌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