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学护理专业的,竟被学校派到电子厂实习,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工作十多个小时,老师还没收了我们的身份证……”近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多名学生向极目新闻反映,他们的实习“变了味”。
据报道,该校中医护理专业四个班的学生统一被安排到一电子厂实习,主要工作内容是加工、检测电子元器件。2月11日后,他们每日工作时间超过十小时。有不少学生被安排到夜班工作,每日晚8时上班,工作到次日早8时。前不久,一学生因工作时间过长而精神恍惚,被钻头扎伤了手掌。
护理专业的学生不到医院实习,却被指定到工厂流水线超负荷工作,这样批量而“随性”的实习安排,明显违背了专业对口的基本常识,也伤害了学生劳动权益。若相关细节属实,涉事学校自然难辞其咎。而相较于评判一所学校的做法,或许一条微博热评发出的疑问更值得反思:为什么每年都会有这样的新闻?
的确,看到类似新闻,常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把学机电工程的安排去卖饮料,让邮轮乘务专业的学生进行镜片加工质检……尽管这些学生“被实习”的具体“脚本”有所不同,却共同指向了职校生常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学校“挟毕业以令实习”等普遍性问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包办实习”存在不少利益输送的灰色空间。一些职校看准了工厂的用工缺口,便把在校学生视为手中资源,以“校企合作”等名义,“打包”输送“实习工”赚取差价。
而这种强制实习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学校手握不少“拿捏”学生的便利条件。比如,将统一实习与毕业条件深度绑定,规定不到指定工厂实习就不发毕业证,把不听话的“刺头”学生记为旷课、开警告处分等。
即便学生希望自主选择实习,这条路也会因一些学校的有意设限而困难重重。按照相关规定,学生自行选择符合条件的岗位实习单位,应由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或家长)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后实施。而一些学校不仅在审批环节有所刁难,还会发出“不实习的话拿不到毕业证,就算考到大专也不能读”等“话中有话”的提醒,使学生别无选择,最后只能接受学校的统一安排。
实习本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提前了解、适应职场环境,为将来的求职奠定良好基础。对此,学校应该做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尽可能为其对接更加多元、广阔的实习平台。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实习需求,学校也应给予尊重,提供必要的鼓励和专业指导。职校生不是随意“打包处理的商品”,他们也有自己的职业想法和追求,无视学生的自主意愿、强制实习的做法,无疑是缺乏人文意识、把教育当生意的表现。
这种强制实习的方式,除了会侵犯学生的劳动权益,无端浪费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更事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职校学习是他们确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荣誉感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在实习期就被学校视为廉价劳动力,没有体会到应有的尊重,还被灌输“这样已经很好了”“不要好高骛远”等消极理念,又怎会对发展前景保持信心,培养出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不管是保障职校生合法权益,还是引导职业教育正向发展,整治类似的实习乱象都势在必行。近日,教育部、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新修订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规定不得安排与专业无关的简单重复劳动、高强度劳动,明确实习内容“原则上不得跨专业大类安排实习”等。
希望在更加明晰、严格的监管规定下,违法违规的学校都能被严厉问责,有关职校实习的“猫腻”可以被彻底清理。职校学生莫名其妙“被实习”的乱象,该成为历史了。(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