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12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缔约方会议(COP26)正在英国举行。自2016年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以来,中国已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提出包括“双碳”目标在内的多种“中国方案”。
作为中国制造业大省,近日广东发布《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9%等重要目标,并为下一个五年锚定减碳路线图。
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广东的目标显然更高。
为支撑目标实现,《规划》在第三章着重提出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入手,布局能源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力图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通过资源回收利用等方式,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环保与效益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广州普华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萌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部分企业在1年内即实现收支平衡。”
分阶段推动供应端能源结构调整
作为碳排放大户,石化、电力等能源行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中国碳交易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电力装机达到11.4亿千瓦,电力行业占到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
因此,《规划》着重提出,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首先要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控制煤电发电量,加快推进煤电从主体电源向基础电源转变,同时合理发展天然气发电,实现到2025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约1.63亿吨以内,天然气消费量达到430亿立方米等目标。
“此次《规划》提出到2025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4%左右,这是之前提的比较少的。同样是化石能源,天然气相比于煤炭而言更为清洁,所以现阶段广东包括陶瓷等在内的许多行业,以及工业园区都在推进‘煤改气’。”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绍晴表示,目前广东能源结构重心正按照“煤炭—天然气—清洁能源”三阶段进行调整。
“长期来看,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不会一直占据较高比重,上升到峰值后或将面临逐步下降趋势。”陈绍晴认为,天然气作为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仍然会产生碳排放,相比之下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才是未来能源结构调整的核心。
《规划》明确,2025年广东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应维持在29%。这无疑将带动一大批新能源项目上马。
具体来看,《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建设粤东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并适度发展陆上风电,大力提升光伏发电规模。同时,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推进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园、广州开发区、佛山南海和高明区等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全省建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18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2800万千瓦,新增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460万千瓦。
但从现阶段看,目前广东省内清洁能源、新能源生产量仍然相对有限。智研咨询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省发电量构成中,火电(含气电)占比达72%,核电占比20%,水电(含抽蓄)占比达6%,风电和光伏各占1%。
面对本地清洁能源产量不足的困境,《规划》提出,要积极争取接收省外清洁电力,推动西藏清洁能源基地、北方清洁能源基地送电广东。
陈绍晴表示,广东是能源利用大户,处于能源供应链末端,如何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量是广东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相比于土地资源更丰富,日照时长更长及强度更大的西北地区,广东在风电、光伏发电所需要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方面不具有太大的比较优势,目前省内可再生能源发展确实存在瓶颈和挑战。”
“未来,我们不仅要提高本地风光电产量,也需要积极开拓外部省份清洁能源供应渠道,掌握好两种供应方式的动态平衡。”陈绍晴说,同时还应加强核电的安全利用,使其作为补充性能源满足部分能源需求,保证安全供应。
整体来看,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在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之下分阶段逐步推进,步子不能迈太大,以避免导致能源供应紧张以及电价上涨等问题,尽量减轻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降低经济社会运行风险。
多渠道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对“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指出,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约占整体碳排放量的70%。广东历来是全国工业发展重要基地,在工业减碳方面也承担重要份额。
《规划》提出,未来广东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并重点提出要提升钢铁、石化、纺织、造纸、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水平。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和优化存量产能,扎实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8.8%,未能达到预期目标(≥85%),2025年目标值(80%)也低于2020年目标值,现阶段工业生产的绿色化改造或面临较大压力。
江门某家具建材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过去10年间工厂已因环保标准问题两次迁址,但作为小型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以及技术条件限制,目前企业部分生产环节仍然无法完全实现绿色化生产。
因此,《规划》明确,未来五年要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构建园区产业循环体系,加强园区能源资源的梯级利用和系统优化,促进园区内产业循环耦合,全面提高资源产出率。“这其实是为中小企业减负。”陈绍晴说,“园区如果能为企业提供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等服务,能够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也降低企业自身环保投入成本。”
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为例,目前该区已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超100兆瓦,生物质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新能源年发电量近5亿千瓦时。近日,该区也出台国家级经开区首个碳中和专项政策——《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办法》,提出按照节能量给予企业补贴,最高奖励1000万元,进一步提升企业节能降碳积极性。
曹萌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透露,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环保与效益可以实现双赢。“比如我们的主要客户之一就是钢铁行业,作为传统高碳行业,粉尘污染也比较严重,上线我们的粉尘清洁回收设备后发现,收集回来的粉尘其实就是生产原料之一的煤粉,可以重新投入生产,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部分客户企业在年末结算成本的时候发现,一年内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省下来的原料成本,就可以覆盖环保设备的投入成本。”曹萌说,“此外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锂电池、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自动化设备对精度有很高要求,短期察觉不出来,但长期粉尘污染会对设备造成损害,这类维护成本要远高于前期环保设备投入成本。”
曹萌表示,能够实现环保与效益的平衡发展是制造业企业积极实施环保改造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也推动普华环保2021年营收实现约50%增长。
此外,陈绍晴表示,在减负的基础上,《规划》中提及的绿色金融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节能环保的双赢。
“通过相对完备的绿色金融体系,企业在节能减碳、绿色发展方面积累的创新技术及发展特色,可以通过绿色信贷项目实现融资,进而加大企业对清洁生产项目投入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经济效益。”他说。
除直接融资外,碳市场也是广东走在全国前列的减碳探索之一。2019年12月,全国首个城市碳普惠平台在广州上线,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能够通过节能减碳行为获得相应数量的碳币,凭借碳币兑换商品、获取政策激励优惠,部分行为碳减排量经核证后,还可进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交易变现。
“相比于收缴碳税,发展碳市场对企业经营生产影响较小,为企业提供了实现碳目标的多种渠道。”陈绍晴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的开放建设,也将推动构建更加灵活的交易机制。
“‘双碳’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实现‘30·60’目标不仅仅是提高环保标准和要求,本质上是需要推动整体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系统性转变。”陈绍晴表示,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其实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