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上海全球金融论坛在沪举办。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通货膨胀和经济复苏、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美元比重未来会进一步下降
“在贸易定价结算领域,美元比重未来会进一步下降,欧盟、中国、东亚国家都在推动用本国货币作为对外贸易的结算货币。”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在论坛上表示。在他看来,美元汇率频繁波动为其他非美元货币在贸易结算中使用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机会,但是要减少美元在金融交易中的霸主地位,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这需要各货币发行国的主体完善和健全强大的本币金融市场,以维护和强化本币的信用。
徐明棋分析,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多个缺陷,比如过分依赖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世界货币,国际信用的扩张缺乏国际协调和制约;由于美国不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义务,在缺乏有竞争力的替代货币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通过汇率和基础性大宗商品价格向外传导,对世界具有冲击性的溢出效应;由于国际信用的扩张缺乏有效的国际规则的制约,流动性泛滥成为常态,金融市场泡沫普遍化等。
“自从英格兰前行长卡尼提出可以建立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的网络来构建新的数字货币体系,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我认为现实并非如此。”徐明棋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如果成为各个国家的选择,那么数字货币充其量可以在国际货币基本的格局发生转型中提供较好的通道,而不是决定和引导国际货币体系和改革的转型。”
在徐明棋看来,国际货币多元化将继续发展,美元的地位相对逐渐降低,三足鼎立的格局慢慢形成,主要是美元、人民币、欧元三种;SDR只会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价值的锚,IMF货币政策协调功能和监督功能会进一步增强,但是超主权货币以及成立世界中央银行仍将是一种遥远的愿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员、副所长徐奇渊也表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首先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当然难度很大,同时还需要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上海离岸金融市场着眼点不是说把离岸市场做得很大,而是要通过构建上海离岸市场倒逼国内的金融市场改革,或者提供国内改革的参照体系。
建议设立世界碳银行应对气候变化
新开发银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Leslie Maasdorp在论坛上表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建立世界碳银行,目前世界上已有的金融机构无法聚焦气候变化这样具体的领域。
“如果欧盟确实落实了边境碳调节税,这对其他国家比如南非或巴西高含碳的产品非常不利,这些国家的很多产品将会更没有竞争力。”Leslie Maasdorp认为,欧盟边境碳调节税未来如何实施,对世界贸易体系至关重要。
德国宏观经济和商业周期研究所主任Sebastian Dullien也表示,欧盟实施边境碳调节税,可能主要针对一些能源高密度行业,这对中国和美国影响不大,由于距离较远,欧盟不太会从中国进口能源高密度产品。
“最好是美国、欧洲和中国一起同意在国内监测二氧化碳,然后定价交易,以防止到了边境收税导致贸易问题。”Sebastian Dullien说。
针对欧盟与中国碳价的价差问题,Sebastian Dullien表示,欧盟碳价每吨已在70欧元以上,中国碳价还不到50元人民币,价差相差 10倍以上,这样的价差会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我们要进入到统一的碳俱乐部,还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也意味着马上实施碳边境调节税也是很难的。”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