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从诞生之日起就试图用全球的视野、思维提出区域科学学科、学术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说,中国区域科学的发展,是为了回答和解决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重大的现实需求问题,区域科学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确立和与时俱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工作。
12月4日,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经济管理出版社主办,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科学》正式发布面世,该书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由140余位一线的中国区域科学研究者共同撰写。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的李国平介绍说,2021年是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这本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科学》,是城市研究和区域科学的一部百科全书。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国区域科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当今世界区域科学的学科进展前沿,内容涵盖区域科学理论、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前沿。
在发布会上,各章节作者代表、团队成员分别就所著章节进行了详细介绍。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研究员认为,区域科学不仅具有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交叉学科的特点,还有陆域、海域、地上、地下立体分层不同学科交叉的特点,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与新供给和新需求,均能够很好地衔接,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新时代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尊重客观发展规律,合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打破人员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允许各类要素合理跨区域流动,尽快实现不同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实现,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评价结果,2025年前后,一些发达省份有可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中国的区域科学学科体系面对现代化的两个阶段如何建设;三是中国区域科学如何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当今社会发展正从依靠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要素逐渐向依靠科技、数字关系新的三要素转变。以前区域发展是独立的竞争关系,现在变成了网络关系,从孤立国变成网络世界,早期企业和产业发展考虑的是认知成本,比较关注规模机制效益,现在更多考虑到关键节点、网络结构动能变化。
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副主席,西北大学原校长陈宗兴在为本书撰写的序中提到: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区域科学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而且实现了从起跑、追跑、跟跑到并跑的艰难转变,并正在力争从并跑到领跑的新转变,初步形成了中国区域科学体系。《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科学》出版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的过去,把握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的未来,有助于找寻基于区域科学视角的,解决国家与区域重大发展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