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朋友圈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慧敏李未来深圳报道
近日,有市场传言称,东莞限购政策松动,今年12月在东莞买房,可在未交满社保之前进行网签。12月6日,东莞市多名房产中介都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该消息“属实”。不过,据记者了解,该消息并未出现在官方的文件中,也未得到相关部门证实。
12月7日上午,东莞市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非东莞户口,没有交满社保,不能网签。“我们没有发过新的通知和文件。”
此外,据乐有家统计,近期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广发银行东莞分行对新房和二手房的房贷利率都进行了下调,与9月18日比起来,12月1日,上述银行的房贷利率下降幅度为1%-2%。
东莞住建局:近期没有发布放松限购的新通知
近日,有市场传言称,东莞限购政策有所放松,即12月期间在东莞买房,可在未交满一年社保之前进行网签。《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12月4日开始,东莞房产中介的朋友圈陆续传播着“东莞12月无需社保即可网签”的消息。
12月6日,东莞市房产中介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整个12月,在东莞不少楼盘购买一手商品住房,无需缴满相关部门规定的社保,就可正常网签备案,只是后期需要补缴社保,因为后期办房产证需要用到,“开发商内部可以操作”。
房产中介表示,之前有个别的楼盘可以在社保未缴足的情况下签约(即社保未缴足之前签订购房合同,社保缴足之后再网签,也被称为“社保延期”),但是也没有延期一年那么久的。这次是年底了,为了促进交易量,就出了“社保延期”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此前东莞市发布的限购政策,非东莞户籍居民家庭在东莞购买首套商品房,需购房之日前2年内在东莞逐月连续缴纳1年以上社保;非东莞户籍居民家庭购买第二套商品房,须在购房之日前4年内在东莞逐月连续缴纳社保满3年;新入户居民家庭购买第一套新建商品住房的,须在东莞市落户满半年、且在购房前两年内逐月连续缴纳社保满半年。
如果上述市场传言属实,则东莞的限购政策确实有所放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消息并没有官方文件披露。
12月7日上午,《华夏时报》记者致电东莞市住建局,其相关工作人员明确表示,非东莞户口,没有交满社保,不能网签。“我们没有发过新的通知和文件。”上述工作人员强调,非东莞户籍家庭,在东莞购买首套房,须在两年内交满一年社保。
到底有没有放松?
那么,东莞的限购政策到底有没有放松?
12月7日,东莞市一房产中介向《华夏时报》记者表述了其所听闻的“东莞限购政策放松”经过。其称,考虑到房地产行情不好,开发商资金周转困难,近期,东莞市相关部门召集中海、招商等大品牌房企开会,允许部分房企卖房“社保未满一年可以网签”,但该消息从房企销售人员传给房产中介之后,房产中介大肆宣传该消息,发朋友圈,相关部门舆论压力太大,就将“社保未满一年可以网签”这一协定暂时搁置了。
不过,该房产中介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东莞还是有几个项目可以在社保没有缴足之前网签,比如中海在东莞的项目——松湖云锦,这个月交社保可以进行购房网签。
随后,《华夏时报》记者联系到了东莞中海松湖云锦的现场销售,其表示,松湖云锦项目是否能在没有缴满社保之前网签,还不确定。近期,其身边还没有社保未缴满就网签的情况。不过,他表示,松湖云锦项目可以先购房,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如果未缴满社保前不能网签,可以等购房者社保缴满之后再进行网签;如果未缴满社保的购房者不能接受12月无法网签的情况,想要退房,购房款可以全部退还,退还时间约一个月左右。
在东莞一名房产中介向《华夏时报》记者提供的“社保未交满即可网签”的楼盘列表里,央企保利、中海、招商赫然在列,另外,还包含了一些千亿级的品牌房企。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前沈阳也出现过限购放松的动作,虽然后续被叫停,但是也体现了地方政策对楼市微调的考虑。从东莞此次没有公开发文来看,过于公开的松绑动作还很难出现,各地更多会采取口头通知等方式进行。据财联社报道,此前沈阳“取消限购”的传闻也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证实,也没有官方的文件,只是在线下通知了房企。
另外,严跃进表示,近期房企的销售压力比较大,类似压力或会倒逼房地产政策放松。类似放松下,要防范房企和销售人员的炒作,积极稳定房地产交易市场。
自2020年7月以来,东莞多次发布楼市限购政策,一方面,打击了炒房的热度,另一方面,东莞楼市的成交量也受到影响。中原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11月东莞住宅成交1311套。成交面积13.89万㎡,环比同比均大幅下跌,分别下跌76%和83%。2021年10月,受供应放量和特价促销增多,东莞住宅成交量环比增长,但同比去年仍然下降三成。
另外,根据乐有家统计的数据,近期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广发银行东莞分行对新房和二手房的房贷利率都进行了下调,与9月18日比起来,12月1日,上述银行的房贷利率下降幅度为1%-2%。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