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47万亩,比2020年增长0.7%。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2020年增长2.0%。”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第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迎来了自2004年起连续第十八个丰收年。连续丰收意味着什么?粮食产量在未来还会继续提高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钰指出,连续增产意味着我国在粮食生产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逻辑和经验,而面对未来,我国在区间内保持粮食产量稳定的意义重大。

提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钟钰最先分析了全国粮食耕地面积的增长变化。据数据统计,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47万亩,比2020年增加1295万亩,“实际上是实现了连续两年增长”。钟钰表示,这与层层压实的粮食生产责任和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息息相关,“相比于去年,202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播种面积均有所增加,种粮面积增加是总产量上升的基础。”

钟钰提及,21世纪前,我国粮食生产是存在“周期”的,一个周期持续4-5年,表现为“两丰一平一歉”。他指出,打破周期瓶颈,是我国实现粮食持续增长的开始。而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在他看来是粮食生产能持续丰收的关键,“十八连丰,这意味着我们在粮食生产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逻辑和经验。”

钟钰谈到,已经取得的经验,包括基础设施的增强,例如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提高了我国农业抵抗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包括机械化率的提高,目前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了70%,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已超过80%,例如今年秋汛期间,高机械化率作业下,抢收抢种才得以顺利完成;同时,还来自于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在规避一些地方土地流转风险的同时,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种粮的质量。

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钟钰特别提到科技对于丰收增产的作用。据农业农村部此前消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7%,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这意味着,在现在和未来,农业生产对于物质要素的需求会越来越低。”钟钰认为,随着科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它也将成为粮食生产过程中保证产量、提升品质的依靠。

在取得丰收的大背景下,仍有一些生产环节的细节值得关注。钟钰表示,虽然总体看来目前机械化率已经很高,但在我国丘陵地区,农业农机需要进一步配套;而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也需特别关注到今年以来明显上涨的农资价格。若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农民种粮积极性该如何保障?钟钰认为,这也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问题。

2022年会是下一个丰收年吗?钟钰强调,“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就是国家对于粮食生产的产量其实并非是在追求一年比一年高,就如同今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也是要求‘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谈及大国粮食安全,产量稳定的意义同样重大,而在能保证稳定的基础上,钟钰也提到,政策和科技的持续引导和投入,农机和耕地面积的进步空间,都是我国来年再次争取丰收增产的底气。

(文章来源:新京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