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但同时也不乏亮点。

从需求端来看,出口屡超市场预期;从生产端来看,工业和制造业迎来了“小时代”。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初期,工业迅速发展,在GDP中的比重快速提升。此后,随着工业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工业增速与服务业增速趋平,二者的占比稳定。2014年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工业增速明显弱于服务业,占比下降。但是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制造业、工业增速反超服务业,出现了与历史趋势背离的情况。而且可以预见,在疫情未完全消退的条件下,这种情况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所以可将其称之为“中国工业的小时代”。

从刚刚过去的2021年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接近8万亿元,同比增长38%。展望2022年,工业还将延续较好的发展态势。一些行业的高端产能实现扩张,部分产能对其他国家的产能替代可能是永久性的。同时,市场投资者对中国制造业信心较强,风险投资偏重于半导体、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硬科技”领域,相关风险投资占比迅速上升。

出口方面,2022年将面临较大的回调压力,但同时也有一些有利于稳定的因素。首先,贸易结构持续改善。2021年我国一般贸易首次超过加工贸易,这是很重要的转折点,意味着出口规模扩大、出口结构有所优化,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其次,在中美经济周期差异的背景下,我国强调“以我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汇率形成机制将更为灵活,有利于发挥稳定出口的作用。最后,今年美国的对华关税政策也可能会作一定调整,这也有利于稳定我国出口贸易。不过,尽管出口可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速,但我国还是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采取措施充分激发内需潜力,避免过度依赖出口。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要顺势而为,把握制造业发展的时间窗口。扩大内需方面,短期内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持续发力;中期来看,需要通过有效投资推动需求,并着力增强资源配置功能。供给方面,要顺势推进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促进老旧设备更新,特别是提升高端产能。此外,还要更加强调“大制造业”的概念,除了发展“硬科技”,也要看到“软组织”在产业生态系统中发挥的支撑作用,发展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租赁、商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为促进制造业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