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多次释放货币宽松信号,各地也不断传来房贷松绑的消息。回顾历史看,当金融政策放松,通常会出现房地产销售回升、带动企业拿地和新开工回升,然后房地产投资回升。但值得注意的是,“房住不炒”的红线约束并未松动,政策基调与以往货币宽松期有明显区别。

1月24日,2022年银保监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要求,要坚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稳妥处置金融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压实各方责任,有序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妥善应对不良资产反弹。

这次会议确定了关于楼市的两大政策口径:

一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续完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二是持续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全面落实资管新规。

前者是对价格上涨预期的管理,后者是对房企融资的管理。为什么在货币政策整体开始走向宽松的同时,还要反复强调“炒房有风险”?

看一组债市违约数据,金融监管部门内心的焦虑就不难理解了。根据Wind数据,自2018年起信用债进入违约高峰期,2021全年违约金额1465亿元创历史新高,平均单笔违约规模也较往年走高。从结构看,2021年12月新增信用债违约16只,逾期本息共计90.76亿元;其中5只实质性违约,11只展期。在违约的16只债券中,房地产行业有6只,其次是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与地产等高杠杆经营行业在2022 年全球流动性收紧背景下,面临较大的债务出清压力。多家规模房企在去年债务违约,打破了不败的金身。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机构与房企之间的紧密关系,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才有了上述“坚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会议定调。

从银保监会会议定调看,地产企业间的风险传导防控将是未来监管的核心,主要原因是地产行业内的风险蔓延,暗含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一方面,个别地产公司尤其是龙头企业违约可能压降银行风险偏好,继而形成对整个地产行业的恐慌性抽贷并构成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地产企业的核心资产土地与房屋,本身便是银行信贷的抵质押品,具备较强金融属性,地产企业间风险传染导致的抵押品减值风险可能使得银行风险敞口增大。

除了内地债市融资,相当多的民企地产商还在离岸市场发行了大量债券,债务规模甚至数十倍于内地市场。有统计数据显示,离岸地产债发行主体以民企居多,近65%的存量离岸地产债由民企发行,而存量在岸地产债的民企占比仅为2成左右;离岸地产中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占比超过62%,而在岸债占比仅17%。离岸市场发债以美元计价,在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美元汇率上行背景下,美元债务的实际负担正在加大,相关房企的担子更重了。

(文章来源:青岛财经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