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深圳各项经济数据披露。这其中,有一对数字格外值得关注:
●深圳2021年GDP超过3万亿元。
这标志着深圳的经济总量更高了,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1年深圳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18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新低。
这意味着着深圳的生态环境更好了。
GDP增长与生态环境变好,在很多城市还是“鱼和熊掌”的命题,深圳却用这“一高一低”,展示了如何两者兼得的最佳答案。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
土地面积仅有1997平方公里,拥有常住人口超1700万,GDP规模位居全国城市前三位。。。。。。。一个高速发展的深圳被世人所周知,而一个绿水青山的深圳或许在不少人的想象之外。
漫步深圳湾河畔,碧水悠悠,百鸟翔集;登览梧桐山,云雾缭绕,满目苍翠。。。。。从获得有“绿色奥斯卡”之称的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到此后连续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绿色接力棒”在深圳持续传递。
“亿元楼”和湿地公园同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兼得。在深圳看来,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绝非“有你无我”的“零和”对弈,而是要在要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40万辆、PM2.5年均浓度降至1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过去一年,深圳保持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毫不动摇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为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奠定了坚实基础。
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去年7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推广47条“深圳经验”,其中就有5条聚焦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经验。毫无疑问,深圳正生动演绎着我国经济与生态平衡发展的最完美典范,更是新发展理念在我国的最优实践。
“减排”与“降碳”
去年12月召开的市委七届三次全会提出,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简而言之,“降碳”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深圳生态环境工作的关键词。
行走在“降碳”之路,深圳已经有了先行尝试:2013年6月,深圳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目前,碳市场配额年累计总成交量约5900万吨,市场流动率连续七年位居全国试点碳市场首位。
然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高密度城市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以及新形势下环境治理体系面临的改革难题,这些都是深圳“降碳”之路上所需要克服的困难与挑战。
引领“降碳”之路,深圳要让天更“蓝”:截至目前,深圳21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西部海域无机氮浓度同比下降9.2%,茅洲河、大沙河入选全省十大美丽河湖,小微黑臭水体整治荣获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
行走在“降碳”之路,深圳还要让GDP更“绿”:近年来,深圳在一批优势企业的引领下,率先实现了城市公交和出租车辆电动化、新能源、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一系列的快速发展。未来,这些新领域的尝试和创新,还要更多一些,让低碳发展真正成为深圳这座超大城市的新气质。
行走在“降碳”之路,深圳要让发展思路更“潮”:2021年2月,深圳发布我国首个高度城市化地区的GEP核算技术规范,将无价的生态系统各类功能“有价化”来核算“生态账”,可以科学衡量绿水青山的价值。我们期待,深圳能用好GEP这把生态标尺让GEP核算进决策、入项目,把GEP核算引入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作为最普惠、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环境的意义不言而喻。某种程度上来说,深圳既“减排”又“卖碳”,以先行示范标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让经济社会的生态文明特征更加凸显。这不仅是时代赋予深圳的新使命,更是1700多万深圳市民的共同企盼。
(文章来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