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七部门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以及到2030年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目标,并分别从加快提升食品消费绿色化水平、鼓励推行绿色衣着消费、积极推广绿色居住消费以及大力发展交通消费等八大重点领域提出具体措施。

绿色消费又称“可持续消费”,是指消费主体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为准则,始终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的新型消费行为。绿色消费领域涵盖生产、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包括食品、衣着、物资以及能源等方面的回收利用和有效使用。

毫无疑问,这一方案释放出关于绿色消费积极的信号,将对我国消费端和产业端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消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需要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协同发力。我国经济正走向集约型社会,保障初级产品供给成为重中之重,将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结合,能够充分挖掘国内供给潜力,通过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实施全面节约战略。

推动衣食住行领域消费低碳化转变

对于需求端而言,通过推广宣传绿色、低碳消费理念,能够推动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上消费理念和习惯的低碳化转变,加强对企业和居民绿色消费的引导,有助于减少奢侈消费和过度浪费行为。绿色消费能够适当减少不必要、非理性的消费需求,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通过回收和循环更加高效的利用资源。不仅如此,社区、学校等大型单位应进一步拓宽旧物品捐赠渠道,盘活资源存量,提升闲置物品使用价值,减少资源浪费。

对于供给端而言,绿色消费能够引导供给侧提供更高的附加值,从而从初级产品供给上升为高附加值产品供给,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绿色消费目前存在着明显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对企业生产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生态环保要求。企业、产业、以及平台应顺应绿色低碳趋势,推出更多元化、个性化的绿色消费产品和场景,调整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动态绿色消费需求。在城市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方面,也应大力推广绿色环保的节能建筑设计以减少能源浪费。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明确到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奢侈浪费得到有效遏制,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其中也重点提到,鼓励推行绿色衣着消费,提供更多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服装;倡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按照实际需要合理、适度购买衣物。

相较于食品浪费,服装领域的浪费问题较为隐蔽,其负面影响程度通常被大大低估。近年来快时尚品牌的发展,改变了国内消费者的服饰购买行为习惯,大大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随之而来的服装质量问题却饱受诟病,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服装过度浪费问题。不仅服装生产环节产生工业水污染,而且废弃服装还产生大量垃圾和温室气体,消耗了大量的碳排放,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于服装行业而言,应在未来顺应绿色消费趋势,在服装材料上更加倾向于可回收和低污染材料,更加强调服装行业对环境的影响,降低服装业的资源消耗。方案提出要推广应用绿色纤维制备、高效节能印染、废旧纤维循环利用等装备和技术,提高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等绿色纤维使用比例,提供更多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服装。与此同时,还应倡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按需适度购买衣物,规范旧衣公益捐赠,并倡导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采购具有绿色低碳相关认证标识的衣物,推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协同践行绿色衣着消费理念。

要平衡绿色消费与促消费之间的关系

绿色消费的全面推广和激励离不开政策的保障。事实上,方案还设计了促进绿色消费的制度政策体系,包括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强化绿色消费科技和服务支撑,建立健全绿色消费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绿色消费激励约束政策四大方面22项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促进绿色消费保驾护航。

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双循环发展战略下,促进消费成为发展主流,但更重要的是要平衡绿色消费与促消费之间的关系。促消费,可以偏向于知识型消费,也可以面向更加低能耗产业的消费,比如以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以可循环材料制造服装等,关键在于以更为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来引领经济绿色化转型。

消费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健康和生态的价值内涵密不可分,扩大内需不仅是要促进消费扩容升级,更是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让绿色消费成为新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促进消费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和生态消费,让绿色消费和提振消费之间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在提振消费过程中同时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并且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持续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效动力。

绿色消费是优化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立足于我国资源环境实际情况下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明确,绿色消费的发展是一场关乎全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型变革,将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更是促进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系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