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注册不再“盲猜”,到登记入市可以“承诺”;从“无心之过”能免罚,到消除影响后信用能修复……近日,上海密集出台各类措施,当好“店小二”、出台“施工图”,用服务型监管,为市场主体更好更快壮大,开好第一扇“大门”。
抢“速度”,“核名”“注册”第一步为主体造先机
“干货多,很实用。”筹建中的上海上电熠朗绿色能源有限公司行政主管朱言看到措施后,向记者坦言。
朱言说的,是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出台的《关于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32条具体措施和“一站式”标杆应用,为2022年上海营商环境建设打响“发令枪”,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作为聚焦“低碳”概念的创新企业,朱言认为“市场竞争激烈,一步都晚不得”。试点登记确认制后,企业给出信用承诺,审查大幅简化,免于多次往返,帮创新抢出了“先机”。
这项政策体现的,是对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和守信能力的尊重。注册是主体进入市场的第一扇“大门”,上海“店小二”跨前服务,让市场主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企业把心仪的名字写满一张纸,结果核名时统统打回来,这样的情况不再出现了。”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有限公司蔡志坚说,有了智能化推荐,名称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0%以上。
存“温度”,“信用修复”“免罚”等服务型监管促创新
创新企业如果无心“犯了错”,还能修复吗?虎年新春首个工作日,上海就为企业送出“政策礼包”:失信企业可以修复信用,为曾“犯错”的企业提供重新开始的机会。
因自建网站上存在“最先进”“唯一”等广告用语,上海一家药企曾受到行政处罚,导致公司在后续招投标、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事情上受到严重影响。如今,失信行为被纠正后,监管部门提前停止信息公示,帮助企业重回正常轨道。
信用修复,是市场监管部门充分考虑实际需求的尝试。2021年9月1日至今,已有6739户企业被移出经营异常名录。2月7日,上海正式发布的《关于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又细化了规则。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常率先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为市场带来活力,市场主体却可能因“吃螃蟹”产生“无心之失”。“一些失信情节轻微或‘悔过’表现良好的经营者,不会遭遇‘一刀切’。”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督管理处处长海文说。
如今,上海已在制定“免罚”清单3.0版本,让市场主体感受有温度的监管,兼顾包容与审慎、秩序与活力、公平与效率。2019年3月以来,3665家市场主体享受“免罚”。
守“准度”,“大厂”“小店”全生命周期服务
截至2021年12月,上海市场主体突破318万,其中企业267.2万,相当于每千人拥有企业数107.4户,位居全国前列。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是经济稳健的“生力军”,而营商环境好不好,“小店”也有发言权。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修伞、磨刀、配钥匙等市井服务常因房租过高、场地限制难以维持经营。守护城市“烟火气”,今年上半年,上海支持社区提供场所作为登记疏导点,帮扶社区内从事居民生活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发展。
2月15日,上海市徐汇区首批提供社区服务的“工匠”们拿到营业执照,正式“持照上岗”。从事钟表维修的个体工商户顾爱琴说:“我们可以在街道设置的各个便民服务点合法经营,还能上门服务,成为‘正规军’。”
“2022年,我们将聚焦系统性、普惠性、前瞻性的政策供给。”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说,未来上海还将在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制定实施指导性规则,让落户上海的企业在“稳”的基础上跑出“加速度”。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