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工信部印发了《“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重构数据价值体系、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产业链稳链强链、营造良好生态等五个方面目标,提出了六个方面主要任务和六个专项行动。
上海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规划,不断推进大数据创新发展,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方面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梯队。一是数据产业量质齐增,全市数据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核心产业规模达2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数据流通创新活跃,累计向社会开放政务数据近6000项,普惠金融等应用成果显著;流通交易规模全国领先,交易规则和机制持续探索创新。三是数据价值转化成效显著,自2021年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来,数据要素全方位赋能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以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趋势,上海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规划,立足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重点从四个方面展开。
把握数据发展规律加强政策制度保障
当前大数据领域正在加快从资源化向要素化、资产化转变,加快数据领域的法律、规则、标准的高质量供给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2021年,上海出台《上海市数据条例》,作为一部综合性、基础性法规,为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法治基础。其中“数据要素市场”专章明确提出培育公平、开放、有序、诚信的数据要素市场,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开展数据流通利用,鼓励研发数据技术、推进数据应用形成数据产品和服务。同时提出了建立数据资产评估制度、开展数据资产凭证试点、建立健全数据要素配置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估指南等创新举措。2022年,上海将加快开展数据条例的细化落地,围绕7方面37项配套措施任务,出台一系列支持数据领域高水平发展的鼓励政策,加快开展首席数据官等创新制度试点,加快构建数据加工、数据流通等标准体系,加快开展数据资产化、数据要素统计等创新探索。此外,我们还将按照国家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和国办《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总体要求,着力研究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上海方案”,形成与上海数字经济发展“并跑”的制度框架。
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数据创造能力
“十三五”期间,上海围绕“连接、枢纽、计算、感知”四大支柱体系,以“双千兆”建设为引领,推动本市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和服务水平提升,上海互联网数据中心标准机架可用规模11万架,数据中心算力4600PFlops,物联网数据卡终端6000万个,建成5G室外基站3.20万个,5G室内小站5.16万个,国际通信海缆容量达22Tbps,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超过6.9Tbps.面向“十四五”的新要求、新趋势,“十四五”期间,上海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将践行人民城市建设要求,以全面支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为落脚点,聚焦五个新城等一批重点发展区域持续发力。一是连接体系“锻长补短”,利用上海在信息基础设施尤其是“双千兆”及IPv6建设方面的规模优势,继续提升5G、千兆光网渗透率与服务感知,提升IPv6流量占比及网络服务保障能力,畅通数据流动渠道;二是计算感知“深根固柢”,持续推进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及智能感知设施等的科学布局,全面支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落地与产业应用,强化数据的感、存、算能力;三是数据枢纽“包容开放”,把握区域发展机遇,聚焦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立足服务高水平开放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构筑行业数据枢纽,强化区域协同和开放合作。
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高效供给
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把握好中央赋予上海建设国际数据港和数据交易所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市场决定、有序流动,价值引领、融合创新,探索先行、系统推进,开放合作、安全发展为主线,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具体从三方面重点推进:一是构建市场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数据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数据创造、流动、交易、消费的市场体系,推动数据更好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二是繁荣市场主体,加大全社会数据供给。培育一批标杆企业,鼓励开展数据的实质性加工和创造性劳动,打造高质量、知识型、品牌化的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加大全社会有效数据供给;细化完善公共数据开放规则体系,组织实施一批公共数据开放的示范性项目;大力发展涵盖数据合规评估、数据资产评估、数据经纪、数据交付等流通全过程的数据服务新业态。
三是实施国际数据港和数据交易所两项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国际数据港规划,推动建设临港国际数据港先导区、虹桥全球数字贸易港等重点区域,建设完善数据交易生态体系,打造数据资源开发应用标杆载体,强化生态支撑,同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数据合作;推动上海数据交易所能级提升,持续优化“全时全域全程”的数据交易系统,深化“不合规不挂牌、无场景不交易”的“上海交易模式”。
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应用全方位赋能数字化转型
推动数据创新融合应用,充分发挥应用场景优势,持续深化数据赋能经济、生活、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三位一体”布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城市生活品质、现代化治理效能。
在数据赋能经济数字化转型方面,聚焦上海城市定位和优势产业门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数据资源开发应用,打造卓越的资源配置、全球链接、算法创新和算力调度能力。推动数据与行业知识创新融合,服务产业迭代演进和能级提升。加强多点布局和因业施策,建设一批大数据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数据创新载体,加快探索数据新产品、产业新模式。
在数据赋能生活的数字化转型方面,聚焦民生体验获得,加强场景驱动,持续提升基本民生、质量民生、底线民生的数字化服务能级。面向健康、教育等领域,加强数据的汇聚融通、灵活调配、按需共享、有序开放,推动关键领域、关键流程、关键环节的全链数据贯通,推动基本民生普适便捷。面向出行、文旅、消费等领域,加强数据平台化集聚、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推动质量民生体验升级。面向扶助、无障碍等领域,加强数据对特定弱势群体的精准识别、动态感知、主动服务,驱动服务设施科学布局、精细管理、智能运行,推动底线民生更具温度。
在数据赋能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方面,聚焦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智能化,助力打造数据底座健全、共享赋能充分、场景应用丰富的上海城市治理范式。推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网数据深度融合,打造一体化数据底座,实现政务服务智慧精细和城市运行安全可靠。推动公共数据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共享,完善目录体系和“三清单”机制,畅通公共数据市区街镇的双向流动机制,实现“上得来、下得去”。创新治理综合性场景,优化数据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经济运行、综合监管、基层治理与法治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文章来源: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