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2022年中,国内旅游行业出现诸多变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于3月16日共同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21~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绿皮书”)指出,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旅游行业主体应着力适应市场供求变化趋势,通过产品转型、提质、深耕以满足新的旅游消费需求。

冰雪旅游有望成为消费新增长点

在2021年-2022年的旅游业中,冰雪旅游无疑是主要亮点之一。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等“冰雪经济”相关产业有望成为进一步挖掘消费市场潜力的新增长点。绿皮书撰稿人齐飞等指出,冰雪旅游带动作用增强,京张区域联动效应已初步显现。

据介绍,冰雪旅游知名度的提升不仅使得京张两地在每年的滑雪旺季吸引大量游客,非雪季旅游热度也大大提升。如崇礼区多个滑雪场实行四季运营的方式,在夏季组织的登山越野、户外运动、音乐节等活动受到了多地游客的青睐。良好的餐饮、住宿、通信等系列配套服务和设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体验,增强旅游吸引力,更是直接或间接拉动了京张两地的经济增长,为两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冰雪旅游发展也有效推动就业民生改善。如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通过冰雪系列活动不仅推进了体育、旅游与农业的融合,推进了餐饮、民宿、果品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也有效促进了当地居民增收。例如张家口崇礼区2017年旅游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占重点项目投资总额的近70%,依托冰雪旅游产业直接或间接帮助当地就业2.7万人。

齐飞指出,随着京津冀协同和互联互通水平提升,京张地区区域联动效应初步显现。在冬奥会筹办系列工作的推动下,张家口已与北京签约多个包括餐饮、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合作项目,如持续开展京张地区区域酒店人才技术培训和帮扶活动。

此外,京张地区医疗服务协同发展也在稳步推进,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京张高铁的开通拉近了张家口市和北京市的距离,为跨区域游客流动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冰雪旅游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协调作用越发显现,成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窗口。如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借助京张廊道优势,推出了包括冰雪极限之旅在内的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培育了多个冰雪特色产品。张家口市编制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该规划不仅是将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同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实现赛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京津冀在体育旅游领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

“微度假”兴起,本地出游频次快速上升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游客对于参加长途游更加谨慎。据绿皮书,在对比了2019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三季度游客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后,发现游客的出行选择偏向短途化。

数据显示,2020年,短距离出游所占比重较2019年同期持续增加;在短距离半径分布当中,50公里内出游拥有最高的市场份额。2021年第一季度,50公里内的出游占比达到49%,占比近一半。不过,用户的整体出游频次并未出现下降趋势,2021年第三季度较2019年同期增长2.5%,其中本地出游频次快速上升,2021年第三季度较2019年同期增幅达40%。跨省出游频次则明显下降,更多用户选择了本地游或省内周边游的旅游方式。

由于游客的出行距离大大缩短,各地的游客类型更加趋于本地化,旅游景区、文化场馆、休闲场所等旅游资源的服务对象主要指向本地居民,游客对于市内游、省内游等的短距离出游意愿及行为进一步加强。

在此背景下,相较于过去通常较为低频的传统旅游活动,“微度假”凭借距离近、时间灵活的特点促使游客出行频次不断增加,进而让旅游活动由传统的低频行为转为中频消费。

绿皮书撰稿人赵立松指出,微度假相比传统旅游而言,游客在出行上并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微度假时代中,游客对出行目的地的意向变得模糊,而互联网平台通过收集和提供更为广泛的攻略、评价等内容为游客提供多维度、丰富化的参考意见,辅助游客进行决策。

同时,游客对平台的依赖也敦促平台不断推出新兴旅游产品,让旅游行业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发展业态。根据美团研究院的统计,目前在美团平台上的新业态多达47个,包括电影酒店、蹦床、冲浪、跳伞、滑翔伞等,提供了数量更多、种类更全的选择,能够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此外,随着旅游本地化趋势的走强,游客在本地的生活及休闲类等复合消费特征更为明显。2021年第二季度,在本地消费景区门票并在7日内有生活服务类消费的用户占比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提升。其中,外卖、打车的用户占比,较2019年同期分别提升3.28个百分点和2.29个百分点,有过购物行为的用户占比提升幅度更大,达5.95个百分点。

旅行社亟待构建新商业模式,摆脱“价格战”

微度假时代来临,传统旅游企业也面临挑战。绿皮书指出,疫情除严重冲击传统业务以外,也对旅行社业务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考验。长期以来,旅行社市场竞争一直以价格战为主要形式,如何让服务回归本真价值,重塑旅行社的行业形象,让消费者愿意为服务买单,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数据显示,2019年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占中国公民出境人次的40.57%,出境旅游营业收入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总量的41.54%。绿皮书撰稿人龙飞等表示,出境业务是旅行社的主要业务板块。单靠国内游业务很难支撑整个旅行社的营收体系,国内长线业务受旅游信心和疫情局部复发的影响也很难成为主营业务,仅靠周边游旅行社营收难以为继。

绿皮书指出,随着游客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散客化、互联网化,研学游、亲子游、非遗游等个性化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但当前旅行社提供的产品中很大一部分还是传统的观光、长线和大包价产品,对于周边游和本地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和资源整合深度不够,对于旅游新产品开发的专业化能力不强,对于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不足,与旅游休闲的需求不相匹配。旅行社在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品质、走专业化道路上还没有取得显著效果。

另一方面,疫情除严重冲击传统业务以外,也对旅行社业务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考验。旅行社行业不能再靠信息不对称、批量组团、资源产品打包、赚取中间差价等原有的业务模式发展。龙飞表示,要构建旅行社未来发展的新商业模式,应认真思考如何应对消费升级下的旅游市场变化,创新经营思路,打造旅行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旅行社企业在旅游产业链条中的不可替代性。

此外,疫情还放大了旅行社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矛盾。绿皮书指出,执证导游中95%为初级导游,旅行社行业中高级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面对研学旅行、康养旅游等新兴业务,没有与之匹配的人才储备,旅行社企业在新业务拓展和转型时深感人才问题掣肘、力不从心。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现象并存,旅游专业服务人才供给与不断丰富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成为制约旅行社发展的关键影响要素。

(文章来源:新京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