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的数据,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其中,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指出,3月份以来受国内疫情影响,部分人群就业难度增加,一些求职人员参加招聘也受到一定影响,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有所增加,就业压力有所加大。
“3月份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疫情,物流体系、人口流动受限。可以看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也出现负增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青年、外来户籍人口失业率上升
今年1月份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2月份为5.5%,3月份为5.8%。
付凌晖在上述发布会上指出,从月度走势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升高,其中1月份和2月份升高主要是由于季节性因素,因为在春节前后求职人员换工作增加,会带来失业率有所上升。从一般经验来看,3月份以后随着换工作的人员陆续找到工作,城镇调查失业率会逐步下降。但今年3月份以来受国内疫情影响,部分人群就业难度增加。
从目前数据来看,一些热门行业比如互联网,明显放慢了招聘脚步。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行业薪资下跌,较上季度分别下降2.5%和8.7%。互联网行业进入调整期,人才需求增长也趋于谨慎。
由于上述行业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点行业,青年人口的失业率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3月份,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6.0%,较2月份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
另外一个失业率上升较快的群体是外来户籍人口。2月份,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6%。3月份,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6.3%,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
“这两个群体都是比较脆弱、就业难度较大的群体。青年人口很多刚刚步入就业市场,高不成低不就,一方面找工作不容易,另一方面遇到经济波动也容易丢饭碗。”徐洪才指出。
他进一步表示,外来户籍人口,本身是城镇的新市民,还没有完全落地生根,很多人可能做一点小本生意谋生。“疫情一来,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可能没有生意,从而影响到外来户籍人口的就业。”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指出,目前是就业季,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但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招工受到影响。加上年轻人灵活就业的比例较大,换城市的概率也不小,很多没有签固定的劳动合同。
目前来看,疫情对于小微企业影响较大。上述智联招聘的《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指出,一季度大企业薪酬微涨,小微企业有所下降。在就业市场上,小微企业人才需求恢复进展慢,特别是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上升背景下,与大企业薪资差距拉大,人才吸引力不足。
如何进一步保障就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就业,尤其是相对弱势群体就业?4月份以来,多地已经出台政策,力促就业。
4月2日,广东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2022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7月底达70%以上、年底前达90%以上,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
同在4月,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创业齐鲁·乐业山东”建设2022年十大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全年国有企业新增岗位招募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争取保持不低于50%,“三支一扶”招募规模1900人左右。
4月18日,四川出台稳就业十五条政策措施,提出稳定重点群体就业,设立疫情防控应急岗位。“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规模不低于6000人。此外,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稳定在2500万人左右。
徐洪才认为,短期来看,保障就业最关键的就是疫情得到控制,供应链终端得到恢复,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不能一刀切,还是要让物流、人流进一步的动起来。”
他进一步指出,保住就业的关键还是在保市场主体,这一方面需要政策扶持,另一方面也需要供应链进一步的打通。此外,也要发展数字经济,使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谋生或者从事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4月以来多地发布稳市场主体的政策。比如辽宁就印发《辽宁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举措》,提出35条具体细化的助企纾困和帮扶措施,促进辽宁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加快恢复发展。
胡刚则指出,现在就业有一个矛盾,就是大学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匹配。很多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出社会,一开始又很难找到符合期望的工作。这是教育机制的错位,需要进一步改革。
付凌晖指出,尽管面临不少困难,但是我国就业保持稳定仍然具备较多有利条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会继续显效,疫情的不利影响会逐步得到控制。今年政府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利于企业纾困发展,稳定就业岗位。同时,创业创新发展态势持续,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岗位增加;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也有利于就业市场供需的衔接。
“下阶段,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减负稳岗扩就业,积极稳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做好大学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促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付凌晖表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