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也被誉为其“心脏”。“心脏”强不强,不仅关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关乎交通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动力电池即将进入“Twh时代”,面临产业链保供压力、消费者更高的需求,产业该如何健康发展?
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进入“Twh时代”
“绿色”“低碳”是本届大会主题的两个核心词。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指出,中国交通领域碳排放约占总排放量10%,而汽车占7.5%,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资料图片)
最新数据显示,从产销规模看,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大幅攀升到今年5月底的1108万辆。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迅猛发展。大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首个《2022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宜宾)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指数》提出,从市场维度看,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中国指数有较大幅度增长,排名第一。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2023年全球出货量预计超过1TWh.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会迈过这一门槛,产值超过1万亿元。TWh是电量单位,1TWh等于10亿KWh,1KWh即日常所称1度电。
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大涨如何解?
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日益完善,但是面对市场的高速发展,供应链保供压力仍然很大。2021年以来,碳酸锂等各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动力电池成本占到汽车总成本的40%-60%,并且在不断增加。”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庆洪指出:“为我们顾客买便宜一点的车,保证电池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各车企实现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面对即将到来的“TWH时代”,应该加强上游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强产业链的上下协同。在保障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于报废电池的回收利用,实现关键材料的循环利用,将产业链做全、做强。
作为动力电池企业代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表示,“上游原材料的资本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的困扰,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电池上游材料均出现价格暴涨。”但事实上矿产资源并不是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瓶颈。不同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电池里的绝大部分材料可以二次利用的。
目前,宁德时代镍钴的回收率达到了99%。他指出,到2035年,宁德时代的电池材料将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市场需求。另据业内专家曾表示,预计到2050年,全行业动力电池的一半材料都将来自于报废电池的循环利用。
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难不难?
记者在大会展厅现场的格林美展台看到,全球首条废旧电池循环利用全自动生产线在这里展出。该生产线集废旧动力电池包拆解、放电、煅烧、破碎、分选和粉体回收于一身,可实现废旧动力电池包、电池废料、3C电池、干电池等的自动化、智能化、资源化。
绿色产业(武汉)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别传玉说:“一键式循环利用,能够将废旧动力电池‘吃干榨净’。”
动力电池产业将向何处去?
既然上游材料并非真正挑战,那么动力电池产业链以及企业真正的挑战是什么?
曾毓群认为,一是消费者对研发能力提出要求。二是产业终身发展对服务的提出更高要求。
众所周知,里程焦虑、充电时间长、充电成本高,冬天掉电速度快等围绕动力电池的问题,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顾虑。
此外,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认为,新能源汽车二手车保值率低,其中一大原因是因为动力电池的电力衰减。
大会期间,围绕动力电池发展困境,多家大厂给出不同解决方案。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吉利正在开发可以支撑用户更长里程需求的电池包,并将快充时间缩短到15分钟,大幅减缓用户焦虑。
同时,在2017年,吉利已启动换电业务,深耕换电车型研发、换电站研发,打造集换电站运营、出行服务于一体的换电生态。
宁德时代的CTP3.0麒麟电池通过全球首创的电芯大面冷却技术,可支持5分钟快速热启动,并且支持4C充电,可达到10分钟快充至80%。
广汽集团发布多项电池“黑科技”,三大原创的电池科技分别为用户解决续航、安全、快速等痛点。
解决消费者对动力电池研发能力要求的同时,还需要解决产业终身发展的问题。
欧阳明高认为,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将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趋势。具体来看,第一是低碳化方面,进行材料回收节省资源,通过循环使用,减少能耗,降低排放。
第二是高端化,通过全球共同协作来解决全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问题、界面问题以及符合电极的问题,最终解决动力电池的综合问题。
第三就是智能化,我们要面向2030年实现动力电池从材料选择、电池设计、制造、使用、回收的全链条智能化。
大会期间,在全球先进动力电池前瞻技术突破专题论坛上,与会嘉宾还提出,要加强汽车服务网点和售后质保服务建设,应用智能化技术,提供售后主动服和智能售后服务,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文章来源:中国工信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