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公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深圳新增276家入选企业。截至目前,深圳已有44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小巨人”,总数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而在6月15日,深圳市公布了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数量为2928家,位居广东全省第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四大优势的中小企业,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承载就业意义重大。从全球范围来看,德国的“隐形冠军”和日本的“利基企业”都曾在助推本国产业发展和经济跃迁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主要集中于工业“四基”领域,可以在关键细分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深圳今年以来多次强调“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需要加快培育和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茁壮成长,进一步实现“小巨人”牵引“大发展”。

以“四为”完善优秀中小企业梯队建设

推动优秀中小企业持续涌现和不断发展,需要巩固和完善中小企业梯队建设。深圳可参考国内外相应经验,探索构建省、市两级遴选机制,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两类并举的“金字塔”式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并将其作为“小巨人”企业的蓄水池。在评选标准上,注意同向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既要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方面尽量向“小巨人”标准靠拢,又要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别和等级形成错位。

在具体实施上,为了推动优秀中小企业实现梯队式发展,可聚焦“四为”

一是创新为先。创新是专精特新的灵魂,需要持续鼓励中小企业在内部强化创新自驱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面向产品的技术中心。在外部提升创新协同性,抓住国产化机会,以高技术含量、高良率的产品,降低主机企业的转换成本。积极参与龙头企业技术产品难题的攻克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融通创新活力。

二是空间为基。结合深圳“20+20”先进制造业园区和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规划,优先考虑优秀中小企业用地需求,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拿地。在集聚区一公里内引入金融、人力、财税等产业配套机构,推行联系人制度落地,解决中小企业后顾之忧,使其能专心开展主营业务。

三是人才为本。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制度和工匠精神是其制造业繁荣的一大利器,深圳可从多方入手,宣传和引导新时代人才观,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形成产教融合的培养体系,构建薪酬技能相挂钩的职业通道,以专业化技能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作为优秀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智力后盾和技术支撑。

四是数智为要。信息化和数字化既是“小巨人”发展和评选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小企业降本增效的科学路径。深圳可动员设备制造、医药和化学制造、通讯电子等重点行业的中小企业抓住国家数字化转型试点机遇,积极参与申报和试点建设,借助专业服务平台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同时鼓励富士康等“灯塔工厂”输出转型经验,为中小企业赋能。

以“四更”强化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培育能力

促进优秀中小企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更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能力。据工信部数据显示,第六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有36.7%是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而来。成为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已经成为“小巨人”企业重要的进阶目标。

对照二者的评选标准,单项冠军在专业化、市占率和创新引领力三方面的门槛显著提升,为了“小巨人”更好地向上生长,深圳可指引企业做好“四更”

一是更为专注。诸多案例表明,过早和过快地推行多元化战略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先做强再做大”的“一根筋”思维反而更适合“小巨人”企业。日本特色的“匠人精神”就是沉下心,将一份工作做到极致。深圳在必要时也应帮助企业排除资本市场、潮流风口的相应干扰,进一步专注于产品和经营。

二是更有效益。向“单项冠军”进军虽然强调市占率,但也要注意经营业绩、盈利能力等维度。在此方面,深圳可以定期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为“小巨人”企业把脉指导和提供发展咨询,提升企业高层的管理水平,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

三是更具话语权。结合国内外以评促育的相关经验,深圳政府也可在招标制度等方面设置相应便利,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大工程、大项目上的进一步合作,搭建平台使“小巨人”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订,以行业话语权的提升助力优质中小企业蓬勃成长。

四是更加国际化。相较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海外分支众多的特征,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步伐稍慢。为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深圳需要持续帮助企业在充分理解不同国家制度规则的情况下,通过更有效率、更具针对性的设立海外工厂、跨国收并购、铺排海外销售网点等方式,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