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2月10日,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2023新春峰会在京举行。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朱玉在圆桌讨论上指出,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无论是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普惠性,还是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迫切需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对企业精准画像和估值定价的能力。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朱玉提出,在供给层面仍可做很多优化,如推动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与产品线上化,降本曾效,从而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作为新的蓝海。又如,利用新技术加上直接融资,优化金融服务结构。再如,将金融科技充分运用到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的创新探索中。从需求侧来说,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协助小微企业提升管理能力、人才能力,以及对产业和市场的把握能力,为中小微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使其获得资金后,真正有效用于提升自身生产效率并实现可持续运营。还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持续优化小微金融的环境,不断健全征信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中介的能力与标准建设。此外,中小微企业在产业链当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体现在应收账款账期太长、难于回收等问题。对此,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同时健全相关制度加以缓解。
朱玉表示,要深入解析中小微企业的具体金融需求。包括资金需求(长期还是短期)、产融支持类需求(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综合风险管理需求(保险、担保等)、信用支持需求、支付结算类需求、财务管理类需求、专业信息类需求等。然后应考虑如何改善小微金融的供给,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中,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入金融科技手段,解决“成本高、效率低”的核心难题。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在政策性金融手段中直接鼓励新技术应用。同时,创造生态与条件,促使市场化的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场景合作落地。
朱玉分析,从短期看,在经历了疫情冲击后,不少实体经济平稳发展的挑战依然较大;从中期看,还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的任务;从长期看,更需要驶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续命、治病、养生”,就是活下去、好起来、更健康,不同阶段的目标不同,手段也不同。要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金融科技的普惠赋能,“牵引智能化升级”“驱动网络化协同”“加速链群化集聚”“助力服务化延伸”“支撑绿色化发展”,共创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千帆竞发”、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万马奔腾”的融通发展格局,赋能实体经济巧借外力、转型升级,打通堵点痛点,实现降本增效提质。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