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4月,全国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消息,今年1月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涉养老诈骗犯罪767件1863人,其中以养老产业为名实施犯罪的827人,其他涉养老诈骗1036人。
从最高检披露的相关信息来看,养老诈骗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具体而言,各类犯罪逐步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由线下向线上发展,犯罪嫌疑人往往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移动支付等方式实施诈骗;在犯罪手段上,通常以投资“养老项目”、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骗取老年人财物。在诈骗过程中,犯罪分子往往用送鸡蛋、杯子等“小恩小惠”让很多老年人放下戒心,先尝甜头后入陷阱。同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黑色产业助推养老诈骗犯罪的问题日渐凸显,犯罪嫌疑人往往根据搜集到的个人信息,通过不定期打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精准选择老年人。
单个来看,上述诈骗手段似乎都好防范,但诈骗往往是连环计,各种骗术一结合,老年人在骗子面前就变得十分弱势。最高检6月份发布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在某集资诈骗案中,犯罪分子先是非法成立一家公司,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艺术品投资等“老龄产业”为幌子,夸大经营规模、投资价值,并许诺给付年化收益率为8%—36%的高额回报。为了诱骗老年人参与投资,除了免费发放鸡蛋、米、油等生活用品外,还吸引养老群体参加公司活动,向老年人宣讲老龄健康、老龄金融、老龄文化等公司六大老龄板块,夸大宣传养老产业前景、规模;使用极少数集资款设立根本不具备养老条件的养老社区、打造居家服务项目等,组织老年人参观、试住;邀请影视明星广告代言,等等。
这样的犯罪手段别说老年人,哪怕是年轻人,一整个体验下来也得迷糊。事后看,受骗老人的心态较好揣摩——养老尽量别麻烦子女,不去打扰子女的工作生活,而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前景光明,如果能趁现在完成一笔收益较高的投资,晚年生活不仅可以过得比较惬意,在子女需要帮助的时候还能帮他们一把。
随着时代的发展,“养儿防老”那一套逐渐被抛弃,老人们有这样的想法很好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他们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会引导他们去相信所谓的投资项目。
除了形式上像正经投资项目之外,典型案例中所呈现的对老年人的“关怀陷阱”让人唏嘘。犯罪分子带着非法目的做着一些关怀行为,在这种表面关怀中,老人一步一步掉入陷阱。比如,在一起集资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频繁组织公司员工到老年人经常聚集的小区、公园、菜市场等场所,以免费分发鸡蛋、洗衣液等方式,配合虚假宣传,获取老年人关注并拉近关系。对有购买可能的老年人,组织公司员工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照顾老伴、陪同聊天,甚至以认“干亲”等骗取老年人信任。受骗老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当初照顾他们,叫他们干爹干妈的人居然是为了骗钱,而这又折射出当代家庭关系对老人关怀的严重缺失。
值得关注的是,老年人本就依靠储蓄和养老金养老,他们被诈骗后很难通过劳动或工作重新获取新的收入,对于受害群体来说,追回被骗钱财远比犯罪分子受到刑责更迫切和重要。然而,从以往财产犯罪的经验看,追回钱财十分困难,要么已经被犯罪分子挥霍一空,要么已经被转移,正义虽然得到彰显,但却导致了老年人失去很大一部分养老依靠。所以,既要一方面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在预防上着重发力。当下,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检察官进校园活动,与之类似,也期待更多的检察官进社区活动,向老年人宣讲法律知识,把典型案例讲到社区里,说给老人听。
养老诈骗犯罪恶劣至极,预防要走得更快一些,尤其是要注意新动向,提醒老人注意以养老产业为名实施的犯罪。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