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央行发布《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超18万亿!央行最新披露
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
(资料图片)
其中,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提升。2022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3.29万亿元,同比增长3.2%,比上年末增速低4.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8488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7%。
具体分项来看,2022年三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比上半年高2.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91万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末低7.2个百分点。
住户经营性贷款增速回升,住户消费贷款增速持续回落。
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18.53万亿元,同比增长16.1%,比上半年高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2.31万亿元,同比少增303亿元。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7.08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半年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4.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141亿元,同比少增558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三季度末,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比上年末高8.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88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32和5.5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
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2022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1.6%,比各项贷款高1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89万亿元,同比多增5757亿元。
涉农贷款增速平稳增长。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比上年末高2.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46万亿元,同比多增1.46万亿元。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加快,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比上半年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3.77万亿元。
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提升。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6.08万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2.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高2.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2.63万亿元,同比多增5860亿元。
“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提升主要源于今年以来制造业信贷投放持续高增。”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前期央行推出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工具,以及监管层表态‘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更重要的是,一段时期以来,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缓解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政策面对制造业投资的支持力度较强,其中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处于2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方面。”
王青认为,展望未来,四季度宏观政策将延续稳增长取向,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高增速,这意味着四季度企业贷款、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还会保持同比多增势头。
房地产贷款方面,当前稳楼市政策正在持续推出,保交楼专项贷款加速投放,四季度房地产贷款低迷势头有望缓解,少增幅度或将收窄。居民消费贷款方面,四季度疫情得到稳定控制后,居民消费修复势头渐强,住户消费性贷款少增幅度也将随之收窄。
整体上看,四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将保持同比多增势头,以宽信用助力稳增长将持续到年底。其中,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将是信贷投放重点;随着各地“保交楼”力度持续加码,居民房贷利率持续下调,房地产贷款投放也将逐步修复。这是推动楼市尽快企稳回暖的关键所在。
五家国有大行集体公告:绿色贷款规模增速均超25%
央行公布的2022年三季度末绿色贷款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上市银行三季报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8日,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五家国有大行公布了相关数据情况,绿色贷款增幅均在25%以上。
数据显示,五家国有大银行的第三季度绿色贷款规模均有上涨,其中中国银行增幅最为明显,达到36%;工商银行绿色贷款较年初增长约9500亿元,增幅为34.0%;建设银行绿色贷款近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300亿元,增幅为32%;交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6000亿元,较上年末增幅超25%;邮政储蓄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4657.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11%。
在资金投向方面,工商银行公告显示,在服务制造业和绿色发展方面,该行优化以新制造、新服务、新基础及高技术客群为重点的公司信贷布局。交通银行重点支持了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清洁能源设施建设运营、能源系统高效运行等领域。
我国绿色贷款增长趋势未来是否会继续保持?
对此,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预计我国绿色贷款增速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高于平均贷款增速。当然,随着基数增大,增速会逐渐放缓。曾刚认为,增长趋势与整体经济的绿色发展低碳转型高度相关。自提出“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产业在经济体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与之相对应的贷款需求在整个银行的贷款需求的结构中自然也会随之上升。
中国银行业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专家工作组国际观察员杜红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解读了以上数据,她认为,国有大行在绿色贷款上存在三方面的比较优势:
一是国有大行对宏观政策的高效传导机制,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投融资总量、结构、节奏和定价管理功能。
二是国有大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战略升级和业务创新。当前绿色金融已成为国有大行的重点发展领域,将绿色金融发展要求融入发展战略等各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和产品布局,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有效发挥了引领者和主力军的作用。
三是国有银行自身的能力优势和专业优势。例如碳减排工具支持的三大领域,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大部分都是大型项目,对于技术有一定的风控要求,且大型项目对于贷款和风控都需要一定的经验 ,国有大银行在技术上会有一定的优势,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还在学习和逐渐进入中。
中小银行绿色金融风控体系有待完善
与国有大行不同,目前多数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尚未公布绿色贷款情况。
“发展绿色金融,意味着银行要将有限的信贷资源从上述产业中转移至具有明显环境效益的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业、污染防治业等绿色产业,并对‘两高一剩’产业进行严格限入。在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绿色资产增量替代不足的情况下,这不仅会导致企业运营困难,更会进而引发存量贷款的违约风险暴露,进而影响银行经营业绩。”杜红霞说。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邱亦霖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从中小银行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部分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还不够成熟,绿色金融相关业务规模较小;针对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绿色金融服务相关的风控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此,中小银行自身需要进一步发展绿色贷款业务能力。邱亦霖认为,中小银行通常面临绿色信贷专业人员、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绿色信贷涉及绿色识别、定义、认证等多个环节,与传统信贷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对银行员工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中小银行绿色贷款未来的发展方向,杜红霞表示对资产规模小、风险抵补能力弱、金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中小银行而言,找到适合自身稳健发展的道路尤为重要。围绕国家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中小银行应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做文章,创新各类金融服务产品,大力支持地方绿色产业发展,进而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