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以下简称“两高报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两高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中,披露许多重要信息。其中,依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依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依法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等表述持续引发热议。
两高报告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两高报告的关键词之一。
在3月9日上午黑龙江团召开的代表小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勤表示,两高报告全面展示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成就。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履职尽责,体现了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强烈责任担当。
两高报告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在回顾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时,均将高质量发展放置到重要位置。
最高法报告表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审结一审商事案件2472.3万件,维护市场秩序,优化法治环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最高检报告则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践行人民至上。
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两高工作报告里,是一件件具体案件和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数据。
在“依法助力稳经济增信心”方面,最高法报告强调,坚持善意文明司法,对依法应当采取查封、保全的财产,尽可能采用“活封活扣”,有效释放361万件案件所涉查封财产的使用价值和融资功能。及时修复企业信用179万件次,对13万个企业暂缓适用强制措施,通过一系列“放水养鱼”柔性措施,让守信的企业摆脱困境、轻装上阵。
在“守好经济安全法治防线”方面,最高检报告在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中指出,依法惩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起诉62.1万人,比前五年上升32.3%。护航金融安全,从严追诉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金融犯罪,起诉18.5万人,比前五年上升28.2%。向中央有关部门发出第三号检察建议,助推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有效监管。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中央多次强调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也取得丰硕成果。从2013年至今,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营商环境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广东君言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叶智锷律师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依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两高报告着墨颇多。
最高法报告指出:司法程序质量保持全球领先,为我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大幅跃升作出积极贡献。加强产权司法保护,落实平等保护原则,不论国有民营、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一律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报告在“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中列举了相关数据:依法再审纠正张文中案等重大涉产权刑事冤错案件209件283人,对6250名在押企业经营者变更适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对290名涉案企业经营者依法宣告无罪,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保护市场主体合法的财产权益、合同权益。
最高检报告则表示,做实对国企民企、内资外资等各类企业依法平等保护,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把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落到实处,促进保就业保民生。
最高检报告亦列举了详实数据:2018年发布11项检察政策,明确对企业负责人涉经营类犯罪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建议。2020年起探索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对依法可不捕、不诉的,责成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切实整改。试点以来,共办理相关案件5150件,已有1498家企业整改合格,3051名责任人被依法不起诉;另有67家企业整改不实,243名责任人被依法追诉。
叶智锷律师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司法保护应一视同仁,公平正义不应区分国有民营、内外资企业、中小微企业,既能让全部经营主体都安心经营,没有后顾之忧,又能在产生纠纷时依法依规解决,提升司法制度的权威性。
值得一提的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保驾护航。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希望最高法和最高检在未来工作中进一步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积极向便民领域延伸各项司法服务,积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最高法报告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发布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意见,全面贯彻平等保护原则,坚决防止以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坚决制止侵害企业家人格权的违法行为,坚决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权益,支持诚信经营,鼓励公平竞争。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侵犯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案件,最高法报告强调:加大监督指导力度,对错案一经发现、坚决予以纠正。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司法政策,促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叶智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认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需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准确把握经济纠纷和刑事犯罪的界限和红线,避免通过刑事追责手段不当干预经营主体的正常经营发展,积极推进刑事合规不起诉等制度的探索和完善,建立健全司法制度保障企业的发展。”
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近年来,我国尤为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今年两高报告均多次提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
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人民法院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219.4万件,同比增长221.1%。
最高检工作报告表示,过去五年,人民检察院2022年起诉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及商业秘密等犯罪1.3万人,比2018年上升51.2%。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937件,是2018年的6.7倍。
“保护知识产权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重要。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可以激发创新动力。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就会打击创新的动力,动摇创新的理念。”叶智锷说。
中央2018年10月批准设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设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试点的决定,并且规定试点期限为三年。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建议:“及早设立国家知识产权法院,推进我国高水平知识产权审判机构建设。”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