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一个履约期临近,设立在上海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跃度正逐步上升。近一个月来,市场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挂牌协议交易日均成交量均大幅上涨。截至11月2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3722.82万吨,累计成交额15.97亿元。
市场之外,围绕一个“碳”字,整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在持续发力,率先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全力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创新绿色金融,引领企业个人
如今,做一名银行客户经理可不容易。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一名新任客户经理,最近正在埋头学习绿色金融的知识。他所供职的银行正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工程建设,除了以往的行业经验和技能,客户经理还要充分收集各类环保信息,动态分析评估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表现,并把这些融入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中。“熟悉环保政策,研究低碳项目可行性,评估绿色产业动向,这都是我们现在的必备功课。给企业办完贷款只是开始,一旦企业出现与绿色发展相悖的情况,我们就要及时采取措施。”
在银行不断学习的同时,企业也正在节能减排环节争取高分,以便享受一系列金融创新政策。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发放的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就创新地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碳减排目标与融资利率紧密挂钩。以浦发银行服务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企业特来电为例,这笔贷款的利率与特来电所能达到的碳减排量“环保绩效”指标、公益服务的“社会绩效”指标挂钩,并设立年度观察日,依据行业协会提供的权威数据,对特来电上一年的碳减排量进行评估,确保企业实现了上一年度的“观察指标”后,贷款利率就会阶梯式下调,最终可实现3.20%的优惠利率。
有意思的是,未来浦发银行还会向客户发出绿色“成绩单”。这家银行即将推出的一套碳账户体系,面向企业和个人客户,计划以碳积分的形式,引领他们参与减碳行动。
企业碳账户的碳积分,来源于企业在浦发银行办理绿色金融业务所对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都可以形成对应的碳积分。基于碳积分累积量,企业的碳账户有着不同的等级,并对应着不同的权益,涵盖基础费用减免、快速审批通道、绿色金融资讯、绿色财务顾问等,旨在鼓励更多企业节能减排。个人碳账户将聚焦于客户的日常生活,通过线上生活缴费、线下绿色出行等行为累计积分,获得相应的权益等级和礼品兑换,吸引更多个人客户加入绿色生活中来。
汇聚各方力量,拓展无限可能
金融机构、绿色企业、交易所、委办局……各方力量正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汇聚,强强联合之下,一个绿色金融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在这个朋友圈中,有携手不断创新的产品。近日,中国太保产险与上海环交所、交通银行、申能集团一起,开发了全国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在这笔业务中,通过“碳配额+质押+保险”模式,申能集团下属申能碳科技公司可以质押碳排放配额从交通银行获得贷款,如果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贷款,银行即可向保险公司索赔。这种在贷款中引入保险公司风险对冲机制的创新,为碳资产持有人提供了增信,也保障了金融机构的权益,极大提高了碳资产的流动性,提升了碳资产价值,更为后续多方合作服务碳排放配额交易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这个朋友圈中,有合作迭代升级的平台。不久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和上海银行共同发布了“产业绿贷金融创新融资服务试点平台2.0”,针对符合条件的绿色供应链金融项目,提供在线申报、绿色评价、金融机构审查和核心企业审核等功能。通过这一平台,金融机构可以与核心企业及其中小供应商快速对接,在绿色服务机构的专业支撑下,第一时间向中小供应商在线审核发放绿色供应链贷款。
在这个朋友圈中,有共同放眼国际的枢纽。凭借跨境金融先行先试的优势,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绿色企业将享受到更便利的跨境投融资服务。第四届进博会期间,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三方约定结合临港新片区产业结构与发展规划,利用渣打国际网络优势和资源,引入国际领先的可持续金融产品和理念,为区内企业提供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等,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服务新片区双碳战略,开拓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新实践。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