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升至2018年5月以来新高,现报6.3565。
延伸阅读
人民币汇率见顶了吗?
核心观点:
疫情以来,助推人民币汇率强劲上行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疫情对美国和欧洲的不均衡冲击推动美元指数趋势性下行;二是,我国持续强劲的出口增速推动了贸易顺差的扩张,进而带动银行结售汇差额走阔;三是,疫情影响下,美国货币宽松程度强于国内,导致中美利差走阔至历史高位以及美元流动性过于充裕。
向前看,前期推动人民币汇率上行的三重因素已经开始呈现出分化迹象,美元指数呈现出企稳反弹态势,我国出口增速大概率将延续趋势性下行,中美货币宽松程度将趋于收敛。因而,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上行的概率已经不高,但短期内大幅下行的概率同样不高。我们预计已进入筑顶阶段的人民币汇率(美元对人民币),后期或将在6.3-6.7 的区间内保持双向波动。
驱动因素一:短期内美元指数仍将保持相对强势,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制一方面,无论是从市场对美欧经济的预期来看,还是从美欧疫情恶化程度以及制造业景气度来看,美国经济基本面的表现仍然强于欧洲。另一方面,今年4 月以来,美联储扩表速度已经开始慢于欧洲央行,随着Taper 的落地,这一趋势有望得到加强。因而,短期内美元指数仍有较强的支撑。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方面,美欧制造业景气差,以及市场对美欧经济的预期差,已经开始呈现明显收缩态势。另一方面,随着Taper 预期完全纳入美元指数定价,以及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减弱,货币宽松程度层面对美元指数的利好已基本兑现,后续若欧洲央行开启资产购买缩减,则将对美元指数形成压制。综合来看,我们认为,短期内美元指数仍将延续上行态势,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制,但若后续美欧经济和货币环境预期发生逆转,则美元指数有望开启新一轮下行走势,进而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
驱动因素二:出口增速回落或将会压降结售汇需求,削弱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向前看,一方面,欧美财政刺激补贴退潮,居民逐步消耗储蓄,财政刺激对于需求的支撑在走弱,出口增速的下行方向已经确定。另一方面,疫苗对于重症有较强的抵抗作用,随着疫苗接种持续推进,预计欧美将继续推进复工,疫情反复对于供应链的限制也在减少。出口增速趋势上大概率将会趋缓,贸易顺差的收缩将会压降结售汇需求,进而在供求层面削弱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不确定性主要集中在出口增速的下行斜率,这主要取决于全球疫情的收敛速率,尤其是新毒株奥密克戎对经济的潜在影响仍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驱动因素三:中美货币宽松程度将会趋于收敛,进而带动人民币兑美元回落向前看,随着Taper 落地,美国货币环境正从强宽松转向弱宽松,而后续伴随着加息预期的逐渐发酵,美元流动性将会趋于收紧。与此同时,由于疫情扰动错位导致的中美经济周期错位,使得我国在经济复苏领先美国的同时,经济增速的边际走弱也领先于美国,这使得美国货币环境在从强宽松转向弱宽松的过程中,我国货币环境大概率会转向趋松。两者合力,便使得前期处于走阔态势的中美货币扩张速度差转为收缩,也就是说,中美货币宽松程度将会趋于收敛,进而带动人民币兑美元回落。(来源:光大证券)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