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新形势下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正式发布“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21”。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表明,当前,北京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契机,正在全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数据显示,自2005年至2020年,首科指数总指数从60分增长至162.11分,整体增幅达170.18%,15年间,平均增长率为6.90%,并且每年保持正增长。“十三五”期间,首科指数从2016年的125.33分增长至2020年的162.11分,整体增幅为29.34%,略低于“十二五”期间的30.07%。总体判断,首都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攀高,科技自立自强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短期冲击效应也十分明显。随着疫情的持续,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从中长期看,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将面临更多风险。为此,北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科技突围现有困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基于此,《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提出,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大胆创新,坚持首善标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不断探索走出新路子,建成制度创新高地,为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更好的科研生态、技术生态、产业生态。
具体而言,一是加快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探索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组织模式,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点;二是建立健全以政府支持为主,市场多主体支持为辅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强化基础研究保障;三是加快构建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生态,多措并举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高地;四是坚持以信任为前提,持续深化科技经费和项目管理方式改革,赋予科技人才更大自主权;五是加快推进“三城一区”科技合作机制创新,突破各类制度层面的制约和障碍,形成创新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人员交流顺通的科技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六是抢抓数字经济发展风口,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孕育新经济;七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多元主体高效协同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着力释放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动能;八是建设京津冀产业加速共同体,构建“研发共同投入,产业化共同受益”合作机制,推进产业创新协同;九是强化全球科技创新精准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